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用什麽標準來區分官員的等級,官品有哪些?

古代用什麽標準來區分官員的等級,官品有哪些?

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肯定會註意到劇中各級官員的等級不同,官服精美,朝代不同,那麽我們就來看看古代官品和俸祿的演變吧。

周代

在古代,官品代表官員的等級,與地位、俸祿密切相關。官品起源於西周,根據皇帝賜命的數量形成官品,從壹命到九命不等。壹般來說,九命是方伯,方伯的國、宮、車旗、服飾、禮儀都是以九為基準的。

周公有八條命,有七條命,卿有六條命,子和男爵有五條命,大夫有四條命。

漢朝

在漢朝,官員的等級是通過他們的薪水來表示的。工資是按糧來算的。這個工資分萬石,中型,實型,2000號,2000號,1000號,1000號,800號,600號,500號,400號,300號,300號,200號,100號,100號。

這些數字指的是壹年的工資。而什麽官職對應什麽級別的俸祿,漢朝也有規定。太師、太傅、太保、丞相、太尉、禦醫、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都是萬石俸祿,其次是九卿、織金吾。眾所周知的漢朝首領是2000石。

因為在西漢時期,官職與俸祿是嚴格掛鉤的,所以人們在稱呼官職時往往用俸祿來代替。比如人們經常把太守稱為兩千石。

魏晉時期

“壹品二品”這種耳熟能詳的說法,始於魏晉。魏晉時期,朝廷將官職分為九類,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九品之壹最高。

南梁時設十八等,多為貴,與九品並用。北魏時,各品內部有正副之分。從第四品開始,正、從分為上下兩級,有* * *三十級。九品三十階以內的官是流內官,不入九品的叫流外官。流外也有品級,主要用於安排胥吏。

隋朝繼承了北朝的制度,但隋朝只是沿襲了義和團的劃分,取消了上下階。但唐朝恢復上下等級,宋朝和唐朝壹樣。但宋以後元明清只保留正、下屬品,不再分上下,所以才有九品十八品之說。

分散訂單

從魏晉開始,朝廷就會設置壹些有官銜但沒有實際職權的職位。這些職位壹般只授予年老多病的大臣或有壹定榮譽和服務的人,作為領取俸祿和享受壹定禮遇的依據。這類官員稱為散官,在宋代稱為駐蹕官。到了唐代,把魏晉以來的散官名字整理出來,分等級,稱為“本品”或“散秩”,作為每個官員包括職業官員的實際等級。而且這些零散的步驟也分民事和軍事。

文三令文三令* * * 29等。,我們就舉幾個例子吧,從第壹個產品到開福壹通石三,第二個產品到特金,第二個產品到廣陸醫生,第三個產品到金字廣陸醫生,第三個產品到印青廣陸醫生。

值得壹提的是,從四級以上起,稱為博士,從四級起,為郎官。

吳三令吳三令* * *四十五,從壹級為驃騎,二級為輔國將軍,二級為鎮軍將軍,三級為狀元將軍兼懷化將軍,三級為懷化將軍。因為等級太多,本文就不壹壹列舉了。

排名的方法是以爵位、親屬、榮譽、年資、孝順、勞考為標準,不完全以實際職位為標準。因此,官員的級別和專業軍官的級別可能不壹致。職位較高者職級較低,職位較低者職級較高者,仍按職級計酬。

宋朝初年,官名都是作為秩官的稱呼。宗申元豐變法後,唐制度基本恢復。惠宗改名為軍官軍銜,最高軍銜是太尉,他壹直等到了第五十二級。宋代有12名在職官員、14名醫療官員、15名司田林瀚官員和15名焦芳官員。

明代有四十二階散文,從《正壹品》到《九品》,從《正壹品》到《劉頻》。每壹級都有初任助學金和晉升助學金三個等級,從正二年級到中四年級的六個等級都有初任助學金、晉升助學金和追加助學金三個等級。

清朝的文武令都是九品十八令。文三是從壹品到五品叫大夫,從六品到九品叫郎;吳三從壹級到二級叫將軍,三級到九級叫上尉。這是關於壹些古代官品和俸祿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