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規則
《弟子規》原名《荀孟文》,是清代康熙年間學者李毓秀所撰。其內容采用《論語》第六條:“弟子進則孝,弟出則弟,誠而信,愛眾而仁,有余力而學。”詩的意思用三字壹句、兩句壹韻編成,分五部分來敘述;具體列舉了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學習時應該具備的禮儀和規範,特別強調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後由清代賈存仁修改改編,更名為《弟子規》。是啟蒙和培養誠信,教育孩子敦倫盡己所能防惡守正,培養忠誠家風的最佳讀物。
2.蕭靜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傳說是孔子自己做的,書中以孝道為主,集中體現了儒家的倫理思想。肯定了“孝”是天定的規範,“夫之孝,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書中指出,孝是壹切美德的基礎。“男兒行大於孝。”君主可以以孝治國,臣民可以以孝理家,維護貴族。在中國的倫理思想中,《孝經》第壹次將孝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君是孝的發展和擴展,將孝的社會功能絕對化和神秘化,認為孝可以“通達神明,普照四海,無所不在”。
3.“增廣賢者”
《增光賢文》又名《歷代賢文》、《歷代賢文》,是壹部古代教義和民間諺語的集子。其內容匯集了各種關於待人接物的諺語,很有哲理性,體現了佛、道、儒的方方面面。正所謂“讀之能言,讀之能行天下。”書名最早見於明代萬歷年間的戲劇《牡丹亭》,因此可以推斷這本書最晚寫於萬歷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學者的不斷補充才改成這個樣子,被稱為“歷代增光賢文”,俗稱“增光賢文”。筆者沒見過什麽書,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校訂過,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