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質調查院)
本文闡述了紙質資料和數據光盤的完整性、質量、成果資料的分類、按格式要求正確編制成果資料的必要性、圖紙電子文件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紙質文件與電子文件不壹致、電子文件的安全性等問題,並提出了進壹步完善成果地質資料收集的對策。
關鍵詞:成果地質數據交叉問題的對策
成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記錄,是礦產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的主要依據。它廣泛應用於城市建設、防災減災、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為進壹步完善地質資料電子報送系統,提高數字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水平,國土資源部對2002年頒布的《地質資料電子報送要求》(試行)進行了全面修訂和完善。《地質資料電子文件匯交格式要求》(以下簡稱《格式要求》)以國土資發[2006]210號文發布。從2007年4月起,提交的地質資料必須嚴格按照格式要求進行匯交。
1成果地質資料提交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質資料的完整性為1.1。
在提交項目的地質資料時,大多數項目認為只需提交項目的最終報告、圖紙、附表和附件即可。但根據格式要求,還必須提交文件(如年度任務書、設計批復意見、現場驗收意見、工作量變更回復意見等);②“審查文件(如審查意見、審查意見書)”;③《地質檔案目錄》;④實物地質資料清單;⑤《地質資料保密登記表》;⑥《地質資料電子文件登記表》;⑦“載體外部標簽”;⑧“數據庫和軟件”。
本項目收集的地質資料的完整性較差。必須由資料管理人員反復提醒和檢查。因此,資料管理人員在提交項目地質資料時,要根據任務書的要求和審查意見中提交的技術文件內容,檢查提交的成果是否齊全,還要檢查相應的文件是否按格式要求的分類要求提交。
另外,MAPGIS軟件制作的圖紙在提交時,往往會忘記MAPGIS軟件的矢量化數據文件、對應的系統庫、漢字庫。或者提交的子圖庫不是圖紙電子文件的匹配子圖庫,導致圖紙電子文件打開時找不到任何信息,缺少圖紙名稱,無法瀏覽。
1.2的地質資料質量問題。
部分項目地質資料文字模糊,附圖中數字線界限不清,紙質較差;壹些項目通過復制來提交結果報告,以節省成本。這些低質量的地質資料不利於今後的長期保存和長期歸檔利用。地質電子文件的光盤有些是劣質的或過時的載體光盤,這種劣質光盤中存儲的數據難以長期保存,很快就會消失,後果不堪設想。
1.3交叉口地質資料分類。
根據格式要求,地質資料電子文件按其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分為以下八類:文字、批復、圖紙、附表、附件、數據庫和軟件、多媒體和其他。
由於省級地質檔案館和各地區地質檔案館對定義和分類的理解不同,附件和其他類別中的部分資料需要進行不同的分類。如地質檔案目錄和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省級地質檔案館要求歸入“附件”,而地區地質檔案館要求歸入“其他”。因此,匯交單位在制作匯交地質資料時,由於類別不同,形成的《匯交地質資料電子檔案登記表》需要制作兩種類型的匯交地質資料,分別報送省級地質檔案館和地區地質檔案館。雖然不影響數據的利用,但是對入庫和歸檔造成壹定的困難。不知道最後應該歸檔哪壹套歸檔?如果兩種格式都有備案,那麽它們的類別是不同的。
1.4交點地質資料格式要求的編制。
編譯1.4.1文本時出現問題
部分項目成果地質資料、附表和附件的文字部分未按照提交格式要求制作,標題定義和分級不正確、不壹致,或省略定義章節,或定義多余部分內容;插入A3格式或橫排格式時,由於沒有調整,頁碼無法連接;部分項目上報的報告目錄與上報內容不符,地圖名稱或比例尺與報告目錄不符。在壹些文字報告中,插入的表格缺少表格名稱,或者插入的表格不在壹頁時,繼續的表格沒有表格名稱和表頭,表格文件不是由軟件中的table命令制作的,因此標簽不清楚。有些文章的插圖和插入的表格在電腦屏幕上沒有向上顯示,不方便讀者在電腦上瀏覽,也不符合匯款格式的要求。在壹些報告中,插入的表格、插圖、照片和圖版的插入位置覆蓋了其他文本信息。壹些項目的地質資料文字報告中,有的字字體不統壹,有的字比5號小,行距不壹致。
附圖中的1.4.2問題
部分工程地質資料附圖存在地質體顏色不符合技術規範、顏色標註錯誤、圖例缺失等問題。壹些相交圖轉換成圖形文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是矢量化圖形文件轉換成光柵圖形文件時產生的失色、色偏和信息丟失問題。這類問題本應由專家組審查,但沒有得到合理解決,而是推遲到資料驗收階段,對今後收集資料的質量和資料的開發、利用和服務產生深遠影響。
1.5提交的電子文檔與紙質地質資料不壹致。
有時候在檢查項目提交的成果地質資料時,會發現電子文檔和紙質報告的內容無法壹壹對應。原因可能是報告不斷修改,最終提交的電子文檔和紙質媒體材料不是同壹個版本。無法判斷兩者哪個是最終版本。也有可能當報告中有很多大的圖紙時,復制壹套或多套圖紙的成本會更高,所以會上交原稿,導致電子文檔與紙質媒體材料不壹致。要麽該電子文件不是最終的電子文件,要麽該電子文件已被修改,但紙介質數據未被修改。因此,資料管理人員在接收項目地質資料時,歸檔的地質資料並非最終版本,紙質介質與電子文件不壹致,影響了地質資料今後的開發利用。
帶有圖紙的電子文件與紙質介質中的數據存在較大的色差,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壹是用MAPGIS軟件編制的地圖提供的子庫與打印的紙質介質數據使用的子庫不同;二是繪圖儀本身的色差(四色和六色的區別)或者繪圖墨水質量不好導致的顏色失真現象。另外,有時也可能是病毒或者軟件本身的缺陷造成的。MAPGIS制圖軟件在轉換成JPEG文件時,會出現壓縮、顏色失真、信息丟失甚至圖案反轉等現象。這些都是帶圖的電子文檔與紙質介質中的數據產生色差的原因。資料管理人員在接收地質資料時,應認真核對附圖,找出原因,及時與項目人員溝通,解決此類問題。
1.6提交的地質資料電子文件的安全性。
在壹些項目中,匯交的地質資料電子文件,由於在匯交和刻制光盤前沒有對電子文件進行防病毒處理,攜帶了壹些病毒文件,會對電子文件的歸檔和利用產生嚴重影響,存在壹定的安全隱患。還有壹些項目提交的地質成果電子文檔。由於載體光盤劣質,數據難以長期保存,存儲在這種載體光盤上的電子文件很快就會消失,對成果的長期保存和利用存在安全隱患。此外,有些電子文檔無法在通用閱讀設備上閱讀,無法在相應的軟件環境下正常打開、瀏覽和使用。這些電子文檔在未來的使用中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很重要的壹點是,匯交的地質資料電子文檔不能攜帶病毒,壹定要嚴格做到。因為任何帶有病毒的電子文檔都會對存儲和利用造成潛在的危險,有的甚至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提交的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載體必須是高質量光盤,確保采用中速兼容模式,壹次性記錄,無病毒,禁止多段記錄。
2 .做好地質資料成果收集和提交的對策
2.1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法律交流意識。
資料管理人員要加強《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16號)、成果地質資料電子文件格式要求(國土資源部令第210號)、原始地質資料歸檔要求、實物地質資料歸檔要求。宣傳法規等文件和要求,並將這些法律依據、法規、條例等文件和要求發放到各項目,並經常與項目負責人溝通,組織項目人員學習,使項目人員增強法律報送意識,深刻理解和掌握地質資料管理的新制度、新技術、新要求,為項目地質資料的報送打好基礎。
當項目人員完成野外工作並整理資料後,在編寫報告時,資料管理員應向其發布格式要求,並簡要說明主要的編寫要求。讓他們在制作報告時註意正確使用章節標題,註意統壹字號、字號不小於5號、行距等問題,按照交換格式編寫報告,並制作附圖,為項目最終成果的地質資料交換打好基礎。
2.2加強數據管理和數據采集人員的培訓,提高人員素質。
加強對項目提交人和基層數據管理人員的電子文檔制作專業培訓。針對年度匯交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地質資料館將定期組織學習,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管理文件和規定,了解匯交地質資料的範圍和具體要求。只有學習新理論、新規範、新技術,相互交流工作經驗,提高數據管理人員和數據采集人員的素質,才能不斷提高數據采集的水平。
2.3嚴格控制地質資料電子文件的質量。
地質資料的報送是資料管理的關鍵,地質資料電子文檔的驗收是資料報送和驗收的重點。電子文件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地質資料管理現代化的進程,因此資料管理者應將電子文件的質量作為首要任務。
3結論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者勞動成果的重要體現,是地質勘查技術為社會和地質找礦工作服務所獲得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是進壹步開展地質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數據基礎。資料管理者肩負著收集、整理、保管、開發和利用地質資料的艱巨任務。對歷史負責,對國家負責,對資料接收負責,嚴格按照國家規範要求和提交格式進行地質資料的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