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青銅器和陶器,陶謙的詩和顧愷之的畫,王羲之的書法,宋代的白瓷等等。王羲之的字,不像韓立那樣工整華麗,卻有壹種自然可愛的美。詩歌、書法、繪畫開始成為生動活潑的生活表達和獨立的自我表達。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美學史上出現了兩種對立的美學觀點,即“錯畫金”和“出水芙蓉”。這裏有三個重要人物,即鮑照、顏延之和謝靈運,他們被稱為“元嘉三傑”。他們在描寫山川景色、講究文字的華麗和對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似之處。鮑照把謝靈運和的詩作比較,說謝的詩是“初出芙蓉時自然可愛”,嚴的詩是“繡錦滿目”。南朝梁中容《詩品》卷中:“似出水芙蓉,顏似錯金。”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兩種價值和理想。
謝靈運和顏延之比陶淵明小30歲左右,顏延之和陶淵明私交甚密。當他們在顏延之江州時,他們是好朋友。後延為安太守,途經潯陽,與陶淵明飲酒,贈二萬而走。陶淵明死後,他還寫了《鄭濤史記》。
陶淵明是魏晉玄言詩的集大成者,謝靈運卻另辟蹊徑,在南朝開創了新的風格。在謝靈運之前,中國的詩歌以寫意為主,物象描寫只占從屬地位。陶淵明是寫意的專家。他的生活是詩意的,他的感情是詩意的,寫詩只是壹種自然的表達。所以他無意摹仿山川,只寫與景物融為壹體的心境。而謝靈運在他的詩歌中占主要地位,他的主要藝術追求是“以極貌寫事”(劉勰《文心雕龍》詩)和“靈動相似”(鐘嶸詩)。他竭力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觀之美,不肯放過目的的每壹個細節,不遺余力地勾勒和描繪,力圖壹壹真實地再現。
“錯摘雕金”和“出水芙蓉”這兩種美的審美感受或理想,表現在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方面。魏晉六朝是轉變的關鍵,認為“第壹芙蓉”是比“錯用黃金”更高的美的境界。隨著歷史的演變,唐朝發展了,繼承了六朝的輝煌,引進了壹些新鮮空氣,經過陳子昂到李白。今天,它是壹種更高的精神境界。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雕”。宋代蘇東坡追求“榮華極平淡”。“總之,少小時壹定會使天氣多事、多姿多彩。越來越老,越來越成熟,變得平淡。其實並不平淡華麗。”——蘇軾《與侄兒書》。“花枝滿春,心滿月,絢爛平淡。”弘毅大師。符合古人對玉的審美。這兩種美的理想,從另壹個角度來說,就是藝術中的美、真、善的關系。藝術有兩個部分,即獨創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