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國從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的沿海炮臺仍然沿用古代城市的建造方法,所以當鴉片戰爭爆發時,清朝炮臺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應對英國艦炮的狂轟濫炸。
事實上,對於清政府來說,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的劫掠確實令人深惡痛絕。但面對太平天國的叛亂,清政府認為英法聯軍的進攻不夠,農民軍是其最兇惡的敵人。所以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很明確,就是在不喪失中國尊嚴、不傷害國家的前提下,不會與西方列強發生軍事沖突,重要的是“安撫”。
1857 65438+2月29日,英法聯軍攻占廣州,次年,春節盟軍北侵。2月,英法大臣派員向江蘇巡撫趙德哲遞交英法俄美照會,要求3月底前派欽差大臣赴上海會見四國大臣。此時的清政府還認為事情還沒大到需要操心的地步。
鹹豐帝認為“此番夷人聲言兵違,占據廣東省會,今來上海遞條子,說要去天津,以空聲相脅,欲貪得無厭。”遲至21年3月,鹹豐命令直隸總督譚廷相等人“在海口各重要關口,保持安靜,嚴加防範。”
四月底以後,敵軍陸續在白河口外集結。英法通過俄國特使普雅廷進行交涉,探討入侵白河和天津的機會。鹹豐帝將希望寄托在“中立”的美俄使節的“調停”上,而直隸總督譚廷相則恪守“不先開火”的皇帝旨意,未能有效制止敵人的挑釁。
截至5月19日,已有英、法、美等30余艘船駛出大沽口。英法聯軍人數不到3000人,遠小於第壹次鴉片戰爭犯下長江的英軍人數。但侵略者欺騙了相當數量的“朝勇”,他們的幫助不可小覷。
5月20日上午8時,二進、葛羅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四國使節前往天津,並命令清軍在兩小時內交出大沽炮臺。否則就會被武力占領。事實上,在此之前,英法聯軍已經擬定了壹個攻擊計劃:壹是通過炮艇的大炮進行攻擊。二是登陸部隊兵分兩路,進城占領。
第壹組由海軍上校Tuion指揮,由英國的Cormorant號和法國的Grape號和Rocket號組成。在第二組中,法國艦隊由船長Frinault指揮的雪崩和龍騎兵,以及英國艦隊Namro。
英法聯軍準備讓第壹組攻擊南岸或右岸的炮臺,另壹組攻擊左岸或北岸的炮臺。兩組人將同時行動。盟軍占領南北兩岸要塞後,其炮艇沿白河駛向東固,燒毀浮橋,占領東固、西固兩村。
5月24日,譚廷相逃回天津,張殿元壹夥退守天津城外。二十六日,“夷船直赴金城”。英法聯軍入侵天津,揚言要攻占北京。清政府很快派大學生桂良和吏部尚書華夏娜作為欽差大臣赴津談判。6月,分別與俄、美、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原來,火藥是中國人的四大發明之壹。我們笨拙的鐵炮噴出壹串串大小不壹的鐵疙瘩,就算擊中對方目標,也只能落在鐵炮艇上,砸出幾個根本傷不到敵人元氣的窟窿。大沽口保衛戰的失敗,讓泱泱大國顏面盡失,百姓無墻可援。
大沽之戰的失敗,迫使鹹豐帝不得不承認,清政府與英法侵略者的軍事實力確實存在較大差距。於是,1858年八月,他任命僧沁為欽差大臣,前往大沽湖等地,加強海防,重建大沽湖防禦體系,包括炮臺。
大沽口南北兩岸有兩座舊堡,建於1817年。南堡高5米,寬3米,深2米,北堡較小。1840年至10年間,繼任直隸總督的娜兒金閣,因為舊堡年久失修,遠離水源,決定另外修建三座堡壘,南岸兩座,北岸壹座。
這三座堡壘全部由磚石砌成,高5.3米,寬40米,深26米。臺前建有12土堡。南岸的舊堡壘得到了修復和加固。這時有五個主要堡壘,三個在南岸,兩個在北岸,前面有土壩。
主電池間隔處建壹個土電池,前面還建壹個土壩。在炮臺附近增加壹個軍械庫。在建造炮臺的同時,新鑄和配發的火炮從壹萬斤到幾百斤不等,344門火炮陸續到位。此時,大沽口電池呈現出與其他電池截然不同的特性。
鹹豐九年(1859),英法美聯軍以北京改約為借口,以20余艘船、2000余人入侵天津大沽口,再次挑起事端。17日,英國駐華海軍司令赫伯特率領艦隊和數艘法國軍艦到達大沽口。
英軍* * *派出高飛、鸕鶿、負鼠、福雷斯特、諾布爾等蒸汽炮艇和運兵船20艘,火炮168門,士兵2146人。法國還有蒸汽巡洋艦“迪克西拉”號和蒸汽炮艦“諾埃爾·紮加拉”號,有50門大炮和60名士兵。此外,包括東儀王號在內的三艘美國船只也前來救援。
22日,鹹豐帝得知英法聯軍已到大沽口外後,采納了僧沁的建議,要求英法使節從北塘海口登陸,進入北京改約。但英法聯軍不願意服從清政府的安排,執意將軍艦由水路直接開到北京。
鎮守大沽的清軍對英法軍隊說“現在大沽海口壹直在損失裝備,如果輕易人口,可能會造成誤傷。”然而,英法侵略軍依然壹意孤行。6月25日拂曉,赫伯率領13艘盟軍船只從距河中沙地炮臺約13公裏的水域駛往海口,所有炮艇都停泊在離鐵坤不遠的水域。
赫伯的作戰計劃是讓炮艇穿過橫江鏈,占領炮臺上方的陣地,這樣就可以兩面夾擊。然後,在艦艇的掩護下,陸戰隊員從正面登陸。迅速占領要塞。盟軍艦隊完成任務後,赫伯派出英國的負鼠艦和幾艘炮艇強行拆除海口的鐵柵欄,開辟出壹條通道。
此時的大沽海清軍“仍在隱忍,靜靜等待”。下午3點左右,海口的第壹個障礙被摧毀,布赫立即命令“負鼠”號導航,其余船只緊隨其後,在橫跨海口的錨鏈上前進,並向兩側炮臺開火。正在守臺的清軍已經消沈了很久,很難阻止。各營炮兵陣地的大小,響壹聲就轟擊壹聲。"
因為“柵欄深得足以抵抗”,而且“每個炮臺的閘門都要適當地摧毀和轟擊”。守軍的炮火可以充分發揮威力。石榮春和龍如元指揮南北兩側的炮兵連集中火力攻擊布赫的旗艦。戰鬥結束後不久,盟軍旗艦艦長拉森上尉和其他許多人陣亡,赫伯受了重傷。
到下午4點,幾乎所有盟軍戰艦都受傷了。旗艦鶴鳥號被毀,船上40名水手只有壹人潛水逃生。茶影號和避風號炮艇被擊沈,鸕鶿號等數艘炮艇擱淺。赫伯被迫逃到法國船“迪克西拉”號上。
下午5點,赫伯仍然不死心,下達了降落的命令。侵略軍登陸後,壹方面被炮火擊斃。壹方面在泥濘中爬行困難,處境十分尷尬。這時,桑格金欽動員了老炮和黑炮的連環轟擊。盟軍傷亡慘重,不得不停止前進,潛伏在戰壕和土堆後面。
黃昏時分,聯軍利用夜色“撲向地面”,炮臺守軍“用燃燒彈噴灑”。每次火壹亮,他們就瞥見野蠻人,也就是開炮。”在守軍的射擊下,“精疲力竭”的聯軍不得不退守海口,爬船逃離戰場。
經過晝夜激戰,英法聯軍慘敗,不得不南撤。參戰的十三艘英國軍艦中,六艘失去戰鬥力,四艘被擊沈或擊毀。約1200名英軍參戰,傷亡578人。約60名法軍參戰,傷亡14人,聯軍大敗。
當英法聯軍在大沽口慘敗的消息傳到倫敦時,英國資產階級立即號召“大規模報復”。他們揚言:“大不列顛應進攻中國沿海地區,占領首都,驅逐皇帝出宮”,“應教育中國人民重視英國人,英國人優於中國人民,應是中國人民的主人”。
他還說,奪取北京後,要永遠占領廣州,把它變成英國在遠東的商業中心,以便“為新的領土打下基礎”。1859年9月,英國政府召開四次緊急內閣會議,在巴馬尊的策劃下,決定再次擴大侵華戰爭。經過討價還價,英法最終決定共同行動。
6月1859 165438+10月,英法任命埃爾金、格羅為特命全權代表,格蘭特、蒙托班為盟軍總司令。其中英軍約18000人,法軍7000人,雇傭了不少廣東“土匪”。1860年春,格蘭特和蒙托班分別率領英法艦隊到上海集結,隨後他們開始了第三次北侵。
然而,從清軍在大沽取得勝利,到英法聯軍第三次北侵,也就將近壹年的時間。清廷主要忙於鎮壓太平天國,對海口防禦不夠重視。在英法聯軍封鎖渤海灣的嚴峻形勢下,鹹豐帝仍認為海口布局良好,去年盟軍遭受攻擊,“未必沒有忌恨”。
面對英法侵略者再次組織的武裝進攻,鹹豐帝多次指示僧格林沁“安撫之局總是重要的”,“不可貪大求全,挑撥離間,以致誤國”。結果英法聯軍從北塘登陸,攻打應城,克辛河,包抄大沽路,下到通州,拿下天津,最後破了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