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子瞻和陶淵明詩歌的引用與翻譯

子瞻和陶淵明詩歌的引用與翻譯

原文引用了子瞻和陶淵明的詩,翻譯如下:

原文:東坡先生流亡在外,住在羅府,帶著小兒子獨自渡海。住在茅草竹席裏,壹天都是茶和芋頭,但胸中並不存在奢侈美食的想法。我生活中沒有什麽愛好。我以歷史為園地,以文章為宣傳。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停止了。獨自快樂是壹首詩,深刻而優美,老人不倦。

那時候哲也搬到了海康,書上來告訴他,古代的詩人都有模仿古代的,不追古人的也有。追古始於東坡。我只不過是個詩人,我只擅長深刻的詩歌。袁明寫的詩不多,但他的詩豐富生動,是曹、劉、鮑、謝、李、杜所不及的。前後寫了幾百首詩,以此為榮,說以此為恥。今天我將它收藏並記錄下來,與留下的先生和為我誌向的兒子。

但是,我對俞源很了解,怎麽能好他的詩呢?如果他是真人,他是有感情的。袁明臨死的時候,叫我等著:我又小又窮,每次過窮日子,都是從東到西流浪。性只是笨拙,事情太多了。如果妳為自己衡量自己,妳將遭受庸俗。當妳死的時候,妳會年輕而饑餓。元明此語,蓋錄也。我今天真的有這個病,只是我沒有早點知道。我做官壹輩子就是為了迷惑世人。所以我深以為然,想晚上教。

嘿,老公!袁明為了五鬥米不肯把小人帶到村裏來,但是子瞻做官三十多年,被獄官困住,無法解救,所以大難臨頭。他想用桑榆的最後壹幕來信任余元明,誰會相信呢?雖然,作為壹個讀書人,他的進退還是可以檢驗的,作為壹個君子,他必須有他的位置。

語錄少,無師自通,子瞻有所借鑒。首先,他向老師要了壹段引文。子瞻說引用詩有古人的風格,他認為不是。但自居東坡以來,學問日見進步,富如四川。他的詩比杜子美和李太白的多,所以和袁明相提並論。蛙雖忽隨之,常隨之,其和深刻,隨之者也壹二。

東坡先生被貶為博爾。他把家安在羅浮山腳下,只帶著小兒子蘇果漂洋過海。在波爾,他住在茅草和竹子搭成的房子裏,每天吃苦菜和芋頭。他心裏沒有富麗堂皇的客廳和精致美食的想法。

子瞻平日沒有什麽特別的愛好。他只是把歷史地理作品當花園來參觀,把文章當音樂來欣賞。這個時候,他已經全部停下來,只是喜歡寫詩。他的詩深刻而優美,沒有表現出老年人虛弱疲憊的精神狀態。

這時,我也被貶到了海康。子瞻給我寫道:自古以來,詩人都有摹仿古人的作品,但沒有人效仿古人的詩。追尋古人的詩詞,始於我的東坡。沒有壹個我很喜歡的詩人,除了陶淵明的詩。陶淵明寫的詩不多,但他的詩看似簡單實則華麗,看似單薄實則肥胖。

連曹植、劉真、鮑照、謝靈運、李白、杜甫都趕不上他。我寫過壹百多首袁明的詩,至於那些引以為傲的作品,我想我在袁明面前並不羞愧。現在我準備把它們編成集子,抄下來,為的是送給後代的君子。妳給我寫下來。但是我只喜歡袁明詩的什麽呢?比如我真的對他有感覺。

圓明生前曾寫信給閆濤等人,信中說:我年輕時生活貧困,因為家裏窮,經常東奔西跑。我意誌堅強,聰明笨拙,和事情有很多沖突。我估計,如果按照我的脾氣,壹定會給妳留下災難。於是我想盡辦法退出這個世界,讓妳從小就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這些話是在講實際情況。我現在真的對他有這個問題。因為我沒有早點知道這個問題,做了半輩子官,卻給世界帶來了災難。這也是為什麽我很佩服袁明,想在晚年學習他的壹些長處。

唉!陶淵明為了五鬥米不肯盛裝去村裏拜訪小人;子瞻做官三十多年,卻被掌管監獄的官員置於屈辱而艱難的境地。最終,他無法懺悔,陷入了巨大的困境,才想起自己晚年曾向袁明尋求過寄托。哪裏會有人相信?即便如此,子瞻為官及出入朝廷、官職或升或降的原因,還是可以研究的。後世的君子們壹定會從中總結出壹些教訓。

我小的時候,沒有老師。子瞻成年後,在學習上也有所成就。我已故的父親讓我向他學習。子瞻曾誇我的詩有古風,我覺得不如古人。

但自從子瞻貶謫黃州住東坡後,他的學識日臻完善,像奔流的河水壹樣豐富宏大。與杜子美和李太白相比,他的詩比他們的好,所以他被比作陶淵明。雖然我和他壹起跑,但我總是落在他後面。為了他追陶淵明的詩,我寫了壹些和詩。

《子瞻與陶淵明詩歌概論》賞析

《子瞻與陶淵明詩序》寫於1097年(宋哲宗紹聖四年)十二月,蘇軾六十歲。蘇軾早年喜歡杜甫的詩,晚年喜歡陶淵明的詩,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變化。1092年(元佑七年),蘇軾與陶淵明在揚州寫了二十首飲酒歌。

《子瞻陶淵明詩序》是其兄蘇轍為蘇軾《河套集》所作的序。不同於壹般序文作家的個性、文章風格、書籍寫法,蘇轍的序文只寫蘇軾晚年淒涼但不那麽陰郁,並對蘇軾文章的出處做了簡單的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