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壹,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李周。根據中國古代歷法,壹年有四個季節,每個季節有三個月,分別稱為孟玥、中月和季月。因此,秋天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中秋節,它被稱為“中秋節”,因為它落在農歷八月十五日。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中秋節壹般有吃月餅賞月的習俗。
《新唐書》卷十五《禮樂誌》載“春秋放於王文軒、王武成”,“開元十九年,設太公宓尚寺,與留侯張亮為伴。仲春中秋,有祭,祭樂之制如文。”據史料記載,古代皇帝祭祀月亮的節日是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正好是三秋的壹半,因此得名“中秋節”。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叫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還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及相關習俗活動,所以也叫“團圓節”、“女兒節”。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所以又俗稱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月亮節。在唐代,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