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鑼鼓,簡稱樊氏鑼鼓,流行於長江下遊,尤其是無錫、揚州和宜興。按其演奏形式可分為吹笛鑼鼓、笙鑼鼓、粗細絲竹鑼鼓、清鑼鼓等編曲。管弦樂器叫“絲竹”。演奏時,管弦樂和弦樂反復交替演奏,形成對比。其節奏復雜多變,音樂豐富,情感熱烈。
樊氏鼓是流行於江蘇南部無錫、蘇州、常熟壹帶的民間樂器。壹般有5-10人演奏樊氏鼓,樂器以鼓和笛子為主。
潮音樂-流行於廣東省潮汕地區的壹種民間音樂。有廣場音樂和室內樂。廣場音樂包括:潮州大鑼鼓、潮州外江鑼鼓等。室內樂包括:潮州絲弦、潮州笛鼓等。廣場音樂風格蒼勁有力,昂揚激昂。室內樂風格強調委婉、細膩、優雅。潮州音樂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積累了許多曲目。比如傳統歌曲十八集。
福建南音又名南曲、南關、南樂、仙關,流行於泉州、錦州、廈門、隴西、臺灣省及東南亞地區。南音使用的樂器有:彈琵琶、吹笛、二弦。它的曲調保留了宋元時期的壹些音樂特征,被稱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樂隊組織分為上四管和下四管。曲目分為三類:"指"、"譜"和"曲",在調式上有很多變化。記譜法沿用古代的“二四譜”。
流行於陜西Xi的民間樂器——Xi安鼓。表演形式有兩種:坐樂和取樂。坐曲在室內演奏,有嚴格的固定曲式結構,風格溫暖。《及時行樂》在室外演出,風格莊重、悠揚、典雅。
智化寺樂,又稱佛教北京樂,是明代北京智化寺僧人代代相傳的管樂。目前仍有清代智化寺僧人抄寫的樂調,其他抄本有300余份。
山西八套——俗稱八套——流行於山西五臺、定襄兩縣。到了清代,它被苗青五臺山的宗教音樂所吸收,基本上保持了民間表演的形式和風格。它是山西古代鼓樂的遺跡。八套是指保留下來的八套傳統器樂合奏。風格簡約,優雅,溫馨。
遼南喊話是流傳於遼寧部分地區的壹種民間喊話音樂。大致可分為四類:漢吹、大排子曲、小排子曲、水曲。演奏風格既響亮熱烈,又婉轉悲涼。
這些器樂種類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唐宋燕樂、宋元戲曲和地方民間音樂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