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作為壹般漢語詞匯,指的是書法臨摹的模式;
其次,在書法的學術語言中,指的是兩種形式的傳世作品。古跡是指歷史上形成的具有特殊用途的石雕,包括墓碑、摩崖石刻、造像題字等。,已展開成拓片;帖是指寫在紙、絹等質地上的墨,包括後人臨摹的拓片;
第三,在書法的學術語言中,有另壹層含義,即晚清以來,在包、康有為等幾代書法家的倡導下,碑帖成為中國書法兩大美學流派的代名詞,碑指渭北,特點是氣勢磅礴;後指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的江左浪漫主義風格,特點是清新美。碑帖之學,自成陣營,藝術追求獨特,判斷鮮明。
歷史上壹直有壹個爭論,到底是堅持平板好還是堅持。有人認為碑屬於石雕,看筆法不像墨跡那麽容易,這當然是好的。
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結論,學書本比附平板好:
第壹,在中國的書法家中,碑帖風格各異。書法帖的體系壹直是草書,楷書帖很少。至於隸書、篆書、魏體,那都是清朝以後的事了,所以要先問壹下我們要學什麽。如果學草書,臨摹“二王”的書法,自然更好;但是,如果妳想學隸書,拋棄漢碑去抄清隸書,恐怕就得拋棄這本書了。至於唐凱和魏體,似乎貝林應該算是正宗的。
第二,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流派沒有優劣之分;小提琴獨奏和交響樂都是音樂藝術表現形式,沒有必要提倡壹種,壓制另壹種;渭北對“金石精神”的追求和後學對“雅美書風”的追求,各有利弊,實在難以分辨。每個人的愛好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如果妳想追求雄渾陽剛之美,致力於書法的研究,無異於緣木求魚,只能花時間,反之亦然。
第三,書法家各行其道無可厚非,但想以己之長為天下,並非必然。現在應該有科學的頭腦和精神去研究書法藝術,破除迷信。透過刀刃看筆,學書不學碑不學帖都是方法,但我覺得不能以此排斥對方;碑學的興起,追求“碑味”的流行,為中國書法藝術開辟了壹個全新的藝術境界,這是不可否認的。偏執於堅守崗位,反對學習碑,顯然是不寬容的。更何況,就筆法真實而言,帖子未必真實;古代沒有照相制版,有名家的傑作,在中國獨壹無二,只好靠手工臨摹來填,或者在石頭上;手工抄寫,再準確,也有錯誤,壹本《毛鐵》,在唐朝,三個人抄了三個樣子,就是證明;至於脫脫,不用說,由於多年的石傷和脂肪扭曲,這本書已經面目全非。看看蘭亭的眾多盜版,壹眼就知道了。所以我們說,無論平板是傑作,好的延伸,好的復制,都是好的;對於有興趣學習書法的人來說,碑與帖本身的區別並不會影響他的藝術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