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告訴我北鬥七星,織女星,北極星?
北鬥七星是古人眼中的歷書和時鐘。總結:年、月、日、時是人類生活、生產、生存最重要的時間概念。在五六千年前科學計算的歷法和鐘表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是依靠對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的觀察來確定年、月、日、時等時間概念的。北鬥七星是天空中的歷書和時鐘。基於對北鬥手柄變化的觀察,人們可以準確地知道四季的具體時間及其月、日、日。關鍵詞:北鬥觀象歷書鐘中文圖片分類號:G122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0-8705(2012)03-50-52滿天繁星,最引人註目的是北鬥,北半球重要的星象。它由鬥柄四星(舒天、田璇、天啟、天全)和鬥柄三星(宇恒、開陽、耀光)組成,屬於大熊座。北鬥七星的位置就在指向地球自轉軸北端的天體上方。地球的軸和極是固定的,所以北鬥七星總是在不同季節和晚上不同時間出現在北方天空的不同方向。好像是繞著北極星轉,被所有的星星拱起來。在北緯40度以北的地區(比如北京),妳可以看到它常年在天空繞著北極星轉,永遠不會沈入地平線以下。在中國南方,如長江流域,北鬥七星很長時間沒有沈入地平線。因此,千百年來,北鬥七星壹直是壹個非常熟悉的星座。在真正的科學歷法產生之前的“觀象計時”時代,古人為了準確把握農時,進行了有效的生產勞動和活動。他們觀察到的“觀察圖像”棒極了。第壹個是天象,即太陽、月亮和星星;其次是物候,也就是動植物的生長和活動。早在6400年前,我們的祖先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不僅有了壹套完整的二十八夜概念,了解了二十八夜的方向和相斥來確定月份和季節,也對北鬥七星的運行規律和意義有了透徹的認識。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仰韶文化45號墓,距今6300年,墓主人仰臥,頭南腳北,左邊放壹條蚌殼做成的黑龍。右邊是蚌殼組成的白虎;腳下有壹個由兩個人的小腿和蚌殼組成的北鬥。其鬥柄指向龍頭,鬥魁正好對應白虎腦。這明顯是當年二月春分的壹個圖像(見我的書《中華文明七千年初探》第149-1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史記·天官書》說:“鬥是皇帝的車,運到中央,由四鄉控制;分陰陽,築四肘,衡五行,移度,定紀,皆系於鬥。”是前人對北鬥長期觀測的科學總結。具體來說,仰望北鬥可以幫助人們辨別方向,設定季節,知道時間。在古人眼裏,北鬥是壹本歷書,是壹個顯示在天空的時鐘。首先,我們可以從田璇穿過舒天畫壹條直線,延伸到五倍多壹點,然後我們可以遇到壹顆同樣亮度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北極星的位置只是地軸北端天體上的壹點。它的方向是正北,位置壹年四季不變。當妳面向北極星站立時,前方是北方;背後是南方;右邊是東方;左邊是西方(如圖1)。在指南針發明和普及之前,人們都是依靠北鬥七星在黑夜中指路、指路,航海、旅遊、獵獸、捕魚。二、歷法誕生前的節令通過計算時令季節,人們通過“觀象擇時”來把握農時。《詩經·堯典》雲:“歷如日月星辰,尊民”。早在三代以前,我們的祖先不僅用星星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和季節,如“二等分”,還根據昏厥開始時北鬥的手柄方向來確定月份和季節。比如中國更早的“觀象擇時”的記載,在三四千年前的《大戴禮》“鄭瀟(夏)”中就有明確記載:“鬥柄垂於十壹月冬至日”;五月的夏日至日,“桶柄漲”。此後,古書《管子》《流轉》有更具體的記載:“桶柄指東,天下為春;鬥柄指南,天下為夏;鬥柄指西,天下為秋,鬥柄指北,天下為冬。”(如圖2所示)。西漢劉安《淮南子·石澤訓》記載得更詳細:“月,招搖(即鬥柄)指陰,昏於參,於尾,中春月東,招搖指毛,於昏弧,於星,於東之月,於招搖之晨,於昏七星,於牽牛花之晨,於東。”“夏夢之月,賣弄地指第三,昏厥於兩翼,吳丹女子中學,其位置是南方盛夏之月,賣弄地指正午,昏厥於中,危在旦夕,其位置是南方盛夏之月,賣弄地指不,昏厥於中,淡逵於南”的月亮是花枝招展的,指的是沈,而發呆的時候,西方是秋中,西方是秋中,西方是秋中。”“孟冬之月花枝招展,指亥,危矣。“來源:貴州文史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