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日山奇峰石雕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壹組記錄宋代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務委員、地方官員和皇室成員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它與石波石、德吉門遺址壹起,體現了宋代海運體制下國家權力對海上貿易的倡導和控制。
這些珍貴的石刻歷史檔案真實記錄了宋代與季風密切相關的經營周期等歷史信息,反映了海神信仰對貿易活動的精神推動。九日山現存宋代以來的方形石刻78處,其中宋代與航海、祈風有關的方形石刻10處,分布在九日山東、西峰的崖壁上,東峰2處,西峰8處,最早為1174,最晚為1266。
其中有6塊記錄冬季航行的石刻,3塊記錄夏季航行的石刻,1同時記錄兩個季節的祈風。據10方碑文記載,參與祈風活動的市舶司官員9人,泉州地方軍政官員58人,18人為皇親國戚。
2.城市博斯網站
泉州博斯設立於1087,是宋元時期國家政權在泉州設立的管理海上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它的建立標誌著泉州正式成為國家開放的對外貿易口岸,對宋元時期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海上貿易各參與方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體現了泉州港依托龐大帝國的獨特屬性。
博斯遺址位於泉州南部晉江河畔,泉州古城雒城鎮南門外,翼城南潯門內。根據開展的考古工作,在遺址中間的兩個考古壕溝中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地面遺跡,屬於政府擁有的同壹座大型建築的地面。
遺址中出土的物品不僅有當地德化窯、磁竈窯、東門窯、南安窯的產品,還有龍泉窯、越窯、景德鎮窯、吉州窯等其他地方的產品。其中元代裝飾有龍紋、花卉圖案的蛋清釉瓷器殘片為高檔瓷器,證明了該組建築的高度規制。遺址西北側溝渠兩側約有10-20米寬的地下淤泥層,顯示了歷史水系的規模。
3.德吉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城的南門遺址,記錄了宋元時期泉州城向南擴張的歷史。它是城市南部商業城區的重要標誌,體現了官方對海上貿易和城市商業發展的行政保障。遺址位於泉州古城南端的天後宮外,遠離晉江和順濟橋遺址。
德濟門及其相連的逸城建於1230,成為進入城市南部商務區的主要道路。1352元代擴建門址,明代增設甕城,清代重修加固。持續了700多年,直到20世紀中葉。經過2001的考古發掘,13世紀以來多次修建的遺址完全暴露。
該場地位於南北兩側,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它由花崗巖板條和廢石建築構件制成,並用白石灰灌漿進行部分加固。
4.天後宮
天後宮是供奉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媽祖信仰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隨著海上貿易的形成和發展。與真武廟、九日山奇峰石刻壹起,體現了民間信仰與國家意誌的結合,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
它與泉州的商人群體密切相關,見證了在海上貿易影響下泉州南部商業城區的發展。天後宮位於泉州古城南端,南臨晉江和沿海港口。始建於1196,原名順濟宮。隨著歷代官方和民間對媽祖信仰的崇拜,天後歷得到了修復和發展,至今仍保留著16世紀前形成的前廳和後寢的布局特點。
現有建築坐北朝南,整體布局為中軸線對稱的院落。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戲臺、朝拜殿、天後宮、寢殿、更衣樓。庭院兩側環繞著東、西廂房、軒室、齋廳、亭臺等附屬建築。建築群用地面積約6800平方米。
5.真武廟
真武廟是宋元時期供奉真武帝的道觀,也是古石埠的重要地標,是宋元時期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群體的重要精神寄托。這是泉州官員祭海的地方,體現了政府對海上貿易的鼓勵和促進。
真武廟,位於泉州東部石山腳下的晉江北岸,是壹組依山勢而建的四合院建築,始建於宋代。建築群東西向,現存建築自下而上有山門、石階、亭臺、真武堂。山門後有24級石階,石階兩側有宋代欄桿和石獅。石階上方的露臺上有龜蛇之類的巖石,是真武大帝的象征。
巖石上矗立著晉江縣令約翰於1533所立的“吞海”碑。真武堂是閩南傳統風格的四合院建築。殿中雕像的基座上有宋代官員程心郎的題字。
參考以上內容:人民網-泉州22處遺產地簡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