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的四氣與疾病的寒熱屬性相關。能緩解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壹般為寒涼藥,如黃芩、板藍根等。能緩解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壹般都是溫的或熱的,如附子、幹姜等。
另外,還有壹些抗精神病藥物,指的是感冒、寒熱不明顯,作用中等的藥物。有些微寒微溫,但仍未超出四氣的範圍。
藥物的五味是指藥物的辛、甜、酸、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代表藥物的不同功能和應用,是藥物功能的重要標誌。另外,有些藥物有淡或澀的味道,屬於五味,所以還是分為五味。
五味的確定取決於兩個方面,壹是與實際的味覺和感覺有關,二是基於藥物臨床應用的歸納和總結。藥物的五味不是壹個簡單的味覺概念,而應被認定為藥性理論,與藥物功效的應用密切相關。所以古籍記載的味道有時候和實際味道不符。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藥物在作用上有相似或* * *相似之處。
1、辛:辛類藥物具有散結、行氣、活血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表證或氣滯血瘀證。
2、甘:甘味藥有補、調和、急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虛證,並有解除急性疼痛、調和藥性、解毒藥的作用。
3、酸:酸類藥物有收斂、收澀作用,多用於治療出汗、腹瀉。
4、苦:苦藥有泄燥的作用。腹瀉包括導瀉,如大黃,適用於熱引起的便秘;瀉下,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升的哮喘、咳嗽;清熱,如梔子,適用於熱心煩。燥即燥濕,分為苦寒、燥濕,苦溫、燥濕。中醫還有壹句話,苦能強陰。
5、鹹:鹹藥有軟堅散結、止瀉作用,多用於治療疤痕、麻痹、痰多、成癮。
6、淡:淡味藥有利濕利尿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