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曹丕《典論?論文》文論觀點

曹丕《典論?論文》文論觀點

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學自覺的壹種表現,對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發展有重大意義和影響。但可惜的是,在《典論·論文》裏,他並未對這壹觀點加以詳細的展開論述。不過,僅僅是提出這壹口號,他在文論史上已經是功不可沒了。這就突破了前此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文學的重要地位。

2.作家個性和作品風格有關。

他說:“文以氣(指才氣,即個性)為主,氣之清濁有體(有本質根據),不可以力而致(努力勉強求得壹致)”。清指俊爽超邁的陽剛之氣,濁指凝重沈郁的陰柔之氣,人的氣質個性可大致分成這兩大類。

《典論·論文》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著名論斷,這就是文論史上著名的“文氣”說。以“氣”論文和作家,是曹丕《論文》最突出的理論貢獻。曹丕所謂的“文氣”,是指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稟賦、個性氣質,屬於生理和心理範疇,沒有倫理色彩。“文以氣為主”尤其強調了作品應當體現作家的特殊個性,這種個性只能為作家個人所獨有,“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建安七子各自顯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異所導致。詩這種觀點也合符於魏晉人崇尚自然的風氣。

由於曹丕非常強調創作個性的這種獨特性和不可改變性,壹方面突出了作家獨特個性對於作品風格的決定意義,體現了魏晉時期“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精神。另壹方面,則是否定了現實習染同樣可以改變創作風格的可能性。這是其理論的缺陷。在《典論·論文》中還對文學批評的態度提出了有價值的意見。比如反對“文人相輕”和“貴遠賤近”,主張“君子審己以度人”,這對文學批評也是良好的倡議,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3.指出不同文體有不同特點、標準。

在《典論·論文》裏,曹丕第壹次正式提出了文體分類及其各自特點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個性各有所偏的同時,曹丕提出了四科八體說的文體論。“本”指文章的本質特征,即用語言文字來表現壹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體表現形態,即文體特征或文章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特點。無論哪壹種文體,都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情感,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文體在表現形態、語言形式、體貌風格等方面各有不同。

接著曹丕提出文體***有“四科”八種體裁的文章。並且認為文體各有不同,風格也隨之各異。四科***計八種,其中奏議與書論屬於無韻之筆,銘誄詩賦屬於有韻之文。其本質相同,都是用語言文字來表現壹定的情感。但其“末異”,也就是說,在其文體特征上,奏議要文雅,書論重說明,銘誄尚事實,詩賦則應該華美。雅、理、實、美,就是“末異”,它們都是關於文體的不同風格體貌。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異”,說的就是文體和風格的關系,不同的文體應該有不同的風格特征。“文本同而末異”當是最早提出的比較細致的文體論,也是最早的文體不同而風格亦異的文體風格論。文章“不朽”說是曹丕關於文章價值的觀點,曹丕對文章的價值給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評價。

4.指出文學批評應有正確態度。

他指出有兩種錯誤態度要不得:壹是“貴遠賤近,向聲背實”,這就是尊古卑今的觀點,這在東漢的桓譚已有指出,但那是就學術而言 ,曹丕卻專就文學再指出,也就有了新意。壹是“暗於自見 ,謂己為賢”、“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各以所長 ,相輕所短”。這就指出了“文人相輕”的積習,是他的創見。作者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指出了文人之間互相貶損的弊習,分析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並且為文人之間的相處指明了正確道路。 關於典論論文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