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抒情
這首詩在抒情上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動心弦。此詩偏以“假如”開頭,這是第壹層強化。誰不知道鳥聲優美清脆,此詩偏以“嘶啞”相形容,這是第二層強化。
光有這兩層強化還不夠,於是詩中接連出現了所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對象時達到了窮形盡相、淋漓酣暢的地步,充分體現了這位自由體詩人的藝術特色。
2、巧妙轉換,另辟詩境
第壹,抒情視角作了轉換。詩的第壹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像,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作者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沈”之愛,是直抒胸臆。
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
第二,寫作手法作了轉換。第壹節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節用的是賦,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後面作者的直接指點,以壹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結束了全篇,從而把註意力引到壹個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再壹次感受到作者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3、意象
艾青的作品壹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
作者艾青堪稱“土地的歌者”,“土地”構成了作者詩歌的中心意象。“土地”這壹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征,其中聚集著作者對祖國和大地母親深深的愛,這種感情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擴展資料作品原文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壹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
文學賞析
這首詩在抒情上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動心弦。此詩偏以“假如”開頭,這是第壹層強化。誰不知道鳥聲優美清脆,此詩偏以“嘶啞”相形容,這是第二層強化。
光有這兩層強化還不夠,於是詩中接連出現了所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對象時達到了窮形盡相、淋漓酣暢的地步,充分體現了這位自由體詩人的藝術特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我愛這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