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 威廉·布萊克斯通 的簡介 要詳細 謝謝

求 威廉·布萊克斯通 的簡介 要詳細 謝謝

威廉?布萊克斯通爵士,1723年7月10日出生於倫敦壹個普通市民家中,家裏第四個和最小的孩子。布萊克斯通的早年家庭生活非常不幸,父親查理?布萊克斯通開了壹家很小的絲綢商店,家就在店的二樓。在他出生之前父親就因病離開了人世,此時,母親瑪麗堅強地負擔起了養家和教育孩子的責任。

布萊克斯通幼年時便顯現出了不凡的天分,七歲之前就通讀了《聖經》、彌爾頓的全部作品以及約翰?班揚的《天路歷程》。七歲時,布萊克斯通得到了家境殷實的舅舅的資助,進入了英國著名的公立學校——查特豪斯公學就讀。但四年後,母親也去世了,布萊克斯通成了壹個孤兒,雖然厄運連連,但是他化悲痛為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在學校裏,布萊克斯通精通拉丁文並酷愛詩歌。

1738年,十五歲的他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古典文學和數學,他仍然研究詩歌,特別喜歡莎士比亞,同時也對數學和邏輯有濃厚的興趣。此外,他還在建築學上頗有造詣,他曾在20歲時寫了壹本建築學的著作《建築學原理》,盡管沒有出版,此書還是為他贏得了壹些贊譽。雖然他極其渴望在牛津大學呆下去,但是由於沒有個人收入,他被迫另謀出路。

在英國,法律職業對於那些渴望爬上英國統治集團上層的年輕人來說,是可借以飛黃騰達的少量“階梯”之壹。雖然他離開與世隔絕的牛津大學來到喧鬧的“現實世界”尋找財富、權力和社會聲望,但他這樣做是極不情願的。的確,在此過程中,布萊克斯通發表了壹首詩,而如同許多評論者所指出的,該詩明白無誤地證明,他無論會成為什麽也不會成為詩人。這首詩題為“壹位律師與繆斯的永別”,在詩中他實際上說的是:“我真是不幸,我不得不離開恬靜宜人的牛津,湮沒在那稱為倫敦的灰暗而充滿汙穢的地方!我的遭遇會怎樣?我真是不幸!”

1741年,布萊克斯通進入中殿律師學院學習普通法,1746年取得律師資格成為出庭律師。在此期間,布萊克斯通還於1743年被選為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的院務委員會成員,職責是學院的司庫和地產管理人,因此,他曾壹度往返於牛津和倫敦之間。由於某種契機,他非常幸運的贏得了曼斯菲爾德勛爵——王座法院首席法官威廉?莫裏的友誼。曼斯菲爾德勛爵建議布萊克斯通競任牛津大學羅馬法的教職,但該職位的選任權在時任首相的紐卡斯爾公爵手中,公爵在和布萊克斯通面談時要求他在牛津大學出現爭執騷動時為其所在的輝格黨效力,但布萊克斯通暗示其不願意卷入政治,因此,最終他並未得到該職位。

其後,他接受了曼斯菲爾德勛爵的建議,在牛津大學開設壹門關於“英國法”的講座課,雖然沒有教職因而也沒有薪金,但假如有這種需求,就可能有足夠的學生交費聽講。此後,布萊克斯通便開始牛津的普通法講座,他的講座持續了很多年,聽眾眾多很受歡迎。

1758年,布萊克斯通以全票當選為英國第壹個普通法講座——瓦伊那講座的教授,並在那裏講授普通法直到1766年。1756年至1758年布萊克斯通還曾任牛津大學校長法庭陪審法官,大學出版社代表。由於《英國法釋義》的出版,他的講座名聲大振,1761年布萊克斯通進入議會,並任王室法律顧問。此後,他曾出任王後的總檢察長(1762-1766)、王室法院法官(1770),最後死於高等民事法院法官任上(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