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名家說散文:回到現場、回到原創、回到難度

名家說散文:回到現場、回到原創、回到難度

名家說散文:回到現場、回到原創、回到難度

 新時期以來,散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敘事中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元素。?新散文?或?後散文?概念的出現、公眾視角向自我視角的轉化、文體界域的打破和融合、意義的多元取向和敘事的趨於虛構等等,都從文本的層面上,展示了散文的變化與突破。

 壹、關於新概念、新變化

 新時期以來,就?散文?概念本身,出現了很多新的提法,如小女人散文、私密散文、休閑散文、科技散文、文化散文、新潮散文、大散文、新散文、後散文等等,不壹而足。但真正具有文本意義的,是?新散文?和?後散文?概念的提出。而我個人,則傾向於使用?後散文?的概念,因為?後散文?的?後?字,不僅僅是壹個時間的概念,還有?後現代?的含義在裏面。新時期散文引入了壹些新元素,比如小說的、詩歌的、影視的元素,但更重要的,是引進了壹些後現代的感覺和理念、思想和思潮。

 新散文成功的地方,是把散文的疆域擴大了,有人提出了?四度?的概念,密度、速度、緯度、深度,其中的密度和速度,尤其值得關註。

 非線性、***時態、大信息、快節奏,是新散文在文本上的呈現。我希望能夠註意?非線性?這個概念,新散文對生活、事件的敘述,是非線性的,事件、人物、感覺、意象、思想、情感,經常是***時態地出現於單位語言之中,這也是新散文在文本上的最大變化。

 二、對於散文的個人化理解

 散文是壹種?掛霜?的文體,比起其他文體來,它在審美上,更傾向於簡凈與深刻。

 對於現代通行的四大文體: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我個人壹直有這樣壹種觀點:那就是詩歌、小說和戲劇,都是直接移植於西方文體,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詩歌、小說和戲劇,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審美內涵上也有著明顯的斷裂,惟有散文,與古典散文壹脈相承,在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趣上,保持了與中國古典散文的延續性和壹致性。散文是四大文體中,唯壹沒有中斷傳統的文體,雖然現代散文以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但與古典散文相比較妳會發現,它的審美要素並沒有改變?現代散文對氣息、氣韻的要求,對深遠意境的追求,對簡闊美學的偏好,都屬於古典散文的範疇。中國的文學傳統,最早來源於文章傳統?中國古代,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大文學傳統,無論是老莊、孔孟還是左傳、史記,提供的都是深遠簡凈的審美意象,追求的都是壹種滄桑和遼闊。

 這就是為什麽我說散文是壹種?掛霜?的文體?散文天生需要凝結、需要沈澱、需要提煉,需要結?霜花?,需要有?秋氣?。所謂?秋水文章不染塵?,說的就是散文。它與詩歌正好處於人生的兩端:如果說詩歌是少年,可以熱淚滂沱,可以熱血澎湃;散文則仿佛是人到中年,有了感觸,有了歷練,除凈了浮麗和火氣,?滿目絢爛?都?歸於平淡?了。散文不但不再需要激情,它甚至也不再需要抒情,在中國的文章傳統中,散文從來就不承載?抒情?的功能,此所以蘇軾《後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融情於景;歸有光《項脊軒誌》?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寓情於物,就是這個道理。

 這之後才有所謂的?現代散文?,而前此很多年、很多人,雖然使用白話寫作,但本質上仍然是古典散文?追求清勁、闊遠,講究意味悠長、氣韻生動。讀壹讀孫犁、汪曾祺的散文,楊絳、黃裳的散文,甚至楊朔、秦牧的散文,就知道他們如何在文字與審美上,完整地承接了中國古老的文脈。

 三、三個回到

 這是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

 為什麽要專門提出這三個回到?

 目前資料寫作、二手寫作、瑣屑寫作、無意義寫作盛行,尤其是壹些資料寫作、二手寫作,從民國中挖壹些人物,以甜熟的文字表達出來,朱大可謂之?媚雅?,不僅沒有思想性,也無意義,但被捧得很高,有人甚至在熱烈叫賣木心和胡蘭成,似乎那是散文的巔峰和出路,使散文處於危險的境地。

 1.回到現場

 回到現場,也就是要回到生活,所謂?深紮?,談的也是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當然首先是針對二手寫作、資料寫作,但也針對壹部分壹手寫作者。散文是最開放的文體,所以很多無病呻吟的東西混雜其中。很有壹些人,模仿港臺的二三流作家,寫壹些喝茶、吃飯、泡吧、逛街等等生活中的點滴,以語言的美麗和清純,表達瑣屑的感受,閑適的趣味,已然達到了程式化、形式化,千人壹面,難分妳我。目前的散文,優美而疲軟,這種疲軟並不是因為遠離了生活,相反是散文過於接近生活,所有的普通人的生活,充滿了***性的,細碎的東西。這些形成文字之後,除了文辭和用句稍有不同之外,內涵非常接近,充滿了***性,同質同構。這是遠離生活、遠離現實,沒有難度,不具有原創性的寫作,所以需要特別提出散文寫作應該回到現場、回到生活。散文必須介入生活,有?在場?的價值和意義。

 2.回到原創

 原創是指文本不是建立在資料和他人經驗的基礎上,甚至也不是建立在未經提煉和抽象的生活內容上,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審美通道,建構了自足的審美空間。包括最以展現生活、展開情節為主體的小說,都壹定是經過提煉和抽象。這包括思想的原創、情感的原創,敘事的原創。所謂原創性,是指妳的文本中包含有多少原創的成分;所謂敘事個性,是指語言極具個人特色,不可復制,有?孤本價值?。

 文學的批判性,思想的唯壹性,永遠是壹面高高飄揚的旗幟,這是思想原創的範疇。思維應該具有野性,野性的思維是壹種感受力、想象力、創造力。大多數中國人的民族性,不擅長思想,所以目前散文的思想性在減弱,有思想的散文家不多。而且很少有人將散文托為性命,大多是?借道而行?,小說家在寫小說的空隙中寫散文,詩人在寫詩之余寫散文,很少有真正獨立的將生命與散文結合在壹起的散文寫作者。

 什麽是敘事的原創?和小說壹樣,個性敘事越來越被公***話語所覆蓋。在小說的形式構成中,有人物、故事、情節、細節、場景等等元素,但最核心、最具覆蓋性、整合力,最能體現作者個性的元素是什麽?是敘事,它是壹個綜合參數,所以我十分贊成汪曾老的壹句話:寫小說就是寫語言,他所謂的語言,在這裏其實指的是敘事的概念。如果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那麽寫散文更是寫語言。散文可以依據的東西不多,不像小說,可以依賴故事、情節推進,散文壹靠思想,二靠情感,三靠語言,但實際的情形是,思想和情感,也需要依靠語言來表現、來呈現。散文當然也依靠生活經驗,但散文的生活經驗和小說的生活經驗,呈現方式是不壹樣的,小說是以故事和情節的方式呈現,而散文是直接以語言來呈現。如果妳把經驗轉化為故事,那麽妳就進入了小說文本,不再是散文表達了。

 因此對於散文來說,個性敘事,是它的最高境界,形成獨特、成熟的敘事個性,應是散文作者的最高追求。

 而現在,敘事個性正在消失,散文敘事逐步趨同,變得越來越沒有個性。從藝術層面上說,散文存在的全部價值,都在於敘事構成的個性。它意味著作為寫作個體,妳必須從眾人之中抽身而出,偏離普遍性話語規範,甚至與之背道而馳,以個人的方式、個人的文字歷險,來承擔人類的命運和文學自身的追求。

 有人說詩歌是寫宇宙,小說是寫世界,散文是寫時間中的?我?,所以個人、個性,對於散文來說尤其重要。

 好的散文,總是遺世獨立,無人可以模仿,無人能夠續寫,包括作者自己。擁有不可重復的風格,壹次性通過,是真正的文本的孤旅,是壹種語言歷險。

 所以敘事個性在散文中,應該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

 大陸散文寫作經歷過壹個輪回,從之前的楊朔,到了1990年代中期,散文家開始覺醒,散文寫作回到母語氣場,經典傳統意味得到生發,這個以余秋雨為標誌,臺灣所謂?正始之音?始聞,但余氏的個人面對歷史發出聲音,雖開創了國內大散文的格局,但其?大詞寫作?摧古拉朽,又演變為散文的壹大病竈。之後是眾聲喧嘩,泥沙俱下。

 3.回到難度

 什麽是有難度的寫作?

 新時期散文寫作經歷過壹個輪回,從之前的楊朔,到了1990年代中期,散文家開始覺醒,散文寫作回到母語氣場,經典傳統意味得到生發,這個以余秋雨為標誌,臺灣所謂?正始之音?始聞,但余氏的個人面對歷史發出聲音,雖開創了國內大散文的格局,但其?大詞寫作?摧古拉朽,又演變為散文的壹大病竈。

 這之後眾聲喧嘩,泥沙俱下,輕寫作、輕敘事大行其道。

 散文的無奈在於生活不容篡改,所以散文作家的寫作很容易被生活綁架和掠奪。散文壹方面因為文體本身具有壹種敞開性和大眾性,應該也容易貼近大地,貼近生活,有人間煙火;壹方面也造成它離生活太近,和生活膩在壹起。所以提倡有難度的散文寫作。

 從文本角度說,鮑爾吉?原野的散文文本走得很遠。還有龐培、張銳鋒、鐘鳴、於堅、王小妮、朵漁、葦岸、祝勇、梁小斌等等詩人的散文,都別具壹格。詩人寫散文,得益於詩人對事物的高度敏感,穿透力更強,寫出來的散文大多有壹種鮮活、可感性很強的東西,容易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而風格是壹個散文家獨行的名號。尤其是以周曉楓為代表的新生代散文,肆意穿行於感覺與冥想之間,文字中充滿了對?傳統範本?的挑釁和背叛,實驗性和創新性很強,是對散文文本的壹大貢獻。韓寒可算是傑出者。他的文章超出80後,對思想、獨立的捍衛延續了60後的血脈,同時文章又有自由知識分子的理性。

 有人認為,散文的?散文性?是唯壹的,那麽什麽是?散文性?思想的直接表達,情感的個性呈現,這個應該融入敘事的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