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
冬夜讀書示子聿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作者
陸遊
作品出處
《劍南詩稿》
作品原文
冬夜讀書示子聿①
古人學問無遺力②,少壯工夫老始成③。
紙上得來終覺淺④,絕知此事要躬行⑤。[3]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示:訓示、指示。子聿(yù):陸遊的小兒子。
②學問:指讀書學習,就是學習的意思。無遺力:用出全部力量,沒有壹點保留,不遺余力、竭盡全力。遺,保留,存留。
③少壯:青少年時代。工夫:做事所耗費的時間。始:才。
④紙:書本。終:到底,畢竟。覺:覺得。淺:膚淺,淺薄,有限的。
⑤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躬行:親身實踐。行,實踐。[3]
白話譯文
古人學習知識是不遺余力的,終身為之奮鬥,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3]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於慶元五年(1199年)於山陰寫給小兒子陸聿的,此時陸聿二十壹歲,正值“少壯”。詩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沈醉於書房,樂此不疲地啃讀詩書。窗外,北風呼嘯,冷氣逼人,詩人在靜寂的夜裏,抑制不住心頭奔騰踴躍的情感,寫下了這首哲理詩並滿懷深情地送給了兒子子聿。[4][5]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壹首教子詩,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系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間接經驗是人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的途徑。直接經驗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是獲取知識更加重要的途徑。只有通過“躬行”,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所學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詩的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紮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壹番事業。詩人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詩人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趁著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
後兩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裏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壹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能否符合此時此地的情況,還有待實踐去檢驗。只有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詩人從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著筆,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凸顯其真知灼見。“要躬行”包含兩層意思:壹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通過親身實踐化為己有,轉為己用。詩人的意圖非常明顯,旨在激勵兒子不要片面滿足於書本知識,而應在實踐中夯實和進壹步獲得升華。
全詩通過寫陸遊對兒子子聿的教育,告訴讀者做學問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壹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詩人從古人“學”、“問”不遺余力的經驗中引出議論,告誡兒子,要想老有所成,壹是莫負年華,應在年輕力壯時苦下功夫;同時不能僅以書本知識為滿足,而應註重“躬行”。這首詩不僅包含詩人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同時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要珍惜時光,趁著年輕努力學習並堅持不懈。不要急於求成,也不要死讀書。[6][4][7]
名家點評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明楊慎《升庵詩話》:極質直卻自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