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詩詞中的生物學現象

古詩詞中的生物學現象

物圈中的物質是循環的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

在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C、H、O、N、P等元素,不斷進行著物質循環。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後,某些礦質元素又回到了無機環境,能夠被植物重新吸收。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 李白《將進酒》)

這句詩生動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會以水蒸氣的形式到達陸地上空,最終又會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黃河之水天上來”是有壹定道理的。

生物與環境是相互的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宋 蘇麟《獻範仲淹詩》)

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壹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壹階段的發育,由於向陽花木接受日照時間長,因而獲取壹定的熱量所需的時間短,所以會發育較快。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影響植物開花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溫度。由於地勢的原因,山中的溫度壹般比平原的溫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桃花開放要比平原的晚些。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 蘇軾《惠崇春江曉景》)

春江水暖,鴨子先知,寫鴨子對水溫的感覺,完全是由鴨子在水面的嬉水神態聯想出來的,但同時也反映出溫度這壹非生物因素對鴨生活習性的影響。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東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在農田生態系統中,雜草與農作物之間的關系是種間競爭。壹般農作物競爭不過雜草,如果人疏於管理,就會出現“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南宋 楊萬裏《宿新市徐公店二首》)黃粉蝶喜在黃色的油菜花中飛舞,由於黃粉蝶具有與油菜花顏色壹致的保護色,以致難以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