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楊司詩句

楊司詩句

他們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江蘇教育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我壹直在思考如何定義“影響力”——當然不是用文字:什麽是“最有影響力”——當然也不是用所謂的評價。那麽,判斷影響的依據是什麽呢?按年齡?我不這麽認為雖然他們中的壹些人還很年輕,但他們正在行知的道路上跋涉,正在影響和改變著當地的農村教育。按職位?我不這麽認為他們中的壹些人是普通的老師,但是他們深受老師和學生的喜愛,影響著老師和學校。按城市還是國家?我不這麽認為他們中,有典型的鄉村學校校長,但他們正在創造著連城所有學校都敬佩的奇跡。是活的還是死的?我不這麽認為。我相信,即使死後,也沒有壹棵樹白落葉,沒有壹朵花白雕零;況且我堅信它們不是落葉,更不是枯萎的花。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影響力”。“影響”就是“影響力”,很多時候,“影響力”無法定義,也不需要定義。需要“定義”的,正是他們影響了我們什麽,他們影響了我們什麽。

想起了季羨林。季羨林是2006年感動中國的人物。獲獎感言是這樣寫的:“心有良知,他寫道德文章。壹匹不起眼的布,字有實質,行有格調,窮而不起眼,不辱使命。學習鑄造了地球的景觀。他把文化融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季先生文筆好,品德好。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訴我們,要想寫得好,首先要有好的品德,因為妳內心有壹顆粗糙的良心,妳的筆下才會有好的文章和大學問;把心留給別人,把知識留給社會的人,才會被感動,才會有影響力,才會“最有影響力”。

所以我認為,他們——建國六十年來江蘇教育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用他們的師德鑄就了他們的師魂,他們用他們的師德和師魂影響了我們。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思想、學術和職業智慧,學習他們崇高的道德操守。因此。師德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問題。

第二,高尚的師德是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

提起司夏,自然會想到她的“童心和母愛”;提起陳鶴琴,自然會想到他的《壹切為了孩子》;當我提到尹時,我會很自然地想到她用自己的生命拯救學生。提起姚誌平,自然會想到他把青春和生命都獻給了農村學校和教育事業。提起蔡林森,自然會把他想象成壹臺永不停息的拖拉機,沒日沒夜地工作...他們都有壹顆“鮮紅的心”和高尚的情操。首先讓我們想起他們的,是他們的人格,是他們的精神,是他們的境界,總之是他們的師德。“最有影響力”的人自然再次提出師德問題,再次把師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引起大家的關註和思考。這是為什麽呢?

倡導和加強師德是由教育的特點決定的。道德是人類的最高目標。也是人類的終極目標。這是赫爾巴特的名言。在這種情況下,道德也應該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目的。教育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最有價值的知識的過程,也是道德實施的過程。其實教育本身應該是壹個道德發展的過程。早在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教育——財富在其中》就指出:“現代人有壹種眩暈感...他們在尋找根、參照點和歸屬感。”參考點是什麽?歸屬感在哪裏?報告接著說:“因此,壹切都要求重新強調教育的倫理和文化內涵。”正是教育的倫理文化特征和內涵,使我們的頭腦逐漸清醒,獲得歸屬感。正因為如此,教育是我們的社會應該接受的對兒童和年輕人的愛的呼喚。有倫理考量的教師,首先應該是道德教師。德育教師絕不是實施德育的教師,而是具有豐富的道德倫理意義和內涵的教師,是善於以德育人的教師。可見,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師德,否則不是優秀的教師,甚至不是真正的教師。

2.倡導和加強師德建設並不否定或排斥智慧。教師要充滿教育智慧,做有智慧的教師,這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和追求。事實上,智慧與道德密切相關。蘇格拉底說,我們每個人都把希望綁在靈魂上,要讓靈魂變得更好,靈魂就應該綁在智慧上。亞裏士多德進壹步解釋說,智慧是對人類有益或有害的事物采取行動的能力狀態。兩位智者都強調智慧的道德規定性。我們在追求智慧的同時,也在追求教育的道德性。智慧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是師德良好的教師。培養師德,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在增長自己的智慧,有道德的老師其實也是聰明的老師。

3.倡導和加強師德建設,並不否定或排斥學術和專業。教師德性與知識,尤其是德性與人文社會科學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他們相互依賴,不僅如此,沒有美德,很難找到並定期撰寫科學著作。所以先立言,先做人,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精神和中國治學的優良傳統。對此,司馬光有過精辟的論述:“做德才兼備的聖人,做無才無德的愚人,做有德之士不如做君子,做有德之小人。”這種對“聖人”、“愚人”、“君子”、“小人”的界定,或許還有商榷的余地,但它對“德才兼備”、“德優於才”的肯定,可以讓我們再次認識到師德的重要性,讓我們記住“言傳為先”的古訓。

4.提高和加強師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教師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貢獻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出現了許多先進的模式。他們的事跡壹直感動著我們。中國正處於大改革大發展的時代,人民群眾深切呼喚良好的道德習慣。我也期待壹個好的道德。但值得註意的是,社會轉型的復雜性給教師帶來了諸多價值困惑,尤其是社會上權力膨脹、金錢至上、道德滑坡的局面,影響了教師的價值追求,教師的生活方式和狀態也在發生變化,少數教師的價值觀出現了偏差,師德狀況不盡如人意。我手頭正好有壹張剪報,上面寫著“學生最怕老師說的話”。比如學生最怕老師說“看到妳我就煩!””“我佩服妳,妳真笨。”“別廢話了,滾出去!“等等,有15。此外,反感學生的老師大概有“嫌貧愛富”、“搬弄是非”、“欺軟怕硬”等七種類型。當然,師德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現代社會的影響,也有歷史傳統形成的陋習,既有客觀原因,也有教師自身把關不嚴的問題。不管是什麽原因,不良的師德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今天我們把師德作為“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核心素質來討論,無疑會從教師靈魂的角度來推動教師隊伍的建設。

三、師德:精神品格?思想境界?教育信仰?人格特點

“最具影響力”的人,每壹個都是師德楷模,他們的師德靈魂,就像歲月深處的燭光,散發著最耀眼的光輝。如果我們做壹些分析和梳理,我們可以找到師德的內涵和基本規定。而這些都是“最有影響力”的人最有價值的東西,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也是師德建設的重點內容。

第壹,精神品格。人要有點精神,尤其是老師。首先,他們要塑造自己的靈魂,在內心深處構築壹個精神高地,這樣才能踮起腳尖,才能看得更遠,離星空更近。我認為精神品質是師德的核心。我記得聞壹多先生寫過壹首詩《紅燭》:“請將妳的油膏傾入人間,培植安慰的花朵,結出幸福的果實。”用這樣的詩句來形容和贊美“最有影響力”的人是最恰當不過的了。石先生,94歲高齡,壹生致力於學生,放棄了許多發跡的機會,堅守三尺講臺,海內外皆然。40年來,他把江蘇省常州中學推向了壹個回望前輩,俯視四方的新高峰。洪先生不為名,不為利,對中外母語教育進行了不懈的比較研究,填補了教育研究的空白,潛心於初中語文教材的研究和編寫,探索了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語文教育鏈。他們都有學術貢獻,但首先是他們高尚的精神品格。當然,現在的老師不僅僅是消費自己的化妝品,而是和學生壹起成長,和學生壹起開安慰的花,形成快樂的果。但是,教師的“紅燭”精神並沒有過時,教師的“紅燭”形象仍然是最值得稱道的。

第二,思想境界。思想境界往往是壹個人人生的高度,是壹個人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因此是師德的重要內涵。“最具影響力”的人從思想境界上為我們回答了三個問題。第壹個問題是如何看待教師這個職業。總的來說,對職業有三種看法和態度:壹種是工作,解決就業問題;壹個是專業,需要學習來建構自己的職業身份;壹個是事業,與民族復興、祖國和平發展掛鉤。蔡林森做了正確的選擇。他投身於事業,同時又致力於專業的學習,形成了壹種洋思想的教學模式。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幸福々幸福是個人的內心體驗,所以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很難界定。但是,姚誌平用自己的生活生動而準確地詮釋了幸福:幸福不壹定發生在城市或高位,而在於他對平民教育的追求和實踐。第三個問題,如何看待教師職業規範。教師學會為人師表,為人處世。師德可以是他律的、自律的、自由的。“最具影響力”的人並不把倫理作為壹種外在要求,而是從他們的內在需要出發,形成“倫理意識”,從他律走向自律和自由。比如尹,的道德已經融進了她的血液,並反映在她的言行中。當教師走向師德的自由,就進入了崇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教育信念。教育信念反映了壹個教師對教育理想的認識,也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指南。師德往往就體現在這只“看不見的手”上。與教育理念相比,教育信念更穩定、更堅定、更有靈性。它已經內化在教師的素質結構中,並表現在教育行為中。吳老主任大膽提出語文教學加強“雙基”的問題,即使在思想保守的時代,仍然在影響著教學改革,因為他有自己的信念和信仰;李吉林在文革中仍然憧憬著理想的教育,因為她堅信教學必須改革,改革需要研究和實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蔡林森的信仰;“做好每壹件簡單的事,並不簡單;把每壹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姚誌平靠的就是這個信念?茶中學要成功了。他們的教育信念變成了教師的人格特征。因此,教師的行為表現出深刻的文化意義,行為規範成為其具有特殊魅力的教育方式。

第四,性格特點。師德,準確地說應該是教師之德,其內涵不僅包括品德,還包括人格修養,最高境界是“至善”。就性格特征而言,《最有影響力的人》提醒我們四點:第壹是愛。我不敢說愛情是教育。但愛絕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力量和方式。愛是師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內容,是高尚師德的首要條件和顯著特征。師愛不僅具有母愛的性質,而且超越了母愛。司夏之愛的本質是母愛和教育之愛的統壹和結合。陳鶴琴成為中國幼兒教育之父,首先是因為他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他要活的教育孩子。第二是童心。童心是真誠的,童心是聖人之心,童心是充滿創造力的。童心是超越年齡的,教師需要擁有永恒的童心。李吉林和邱學華把自己比作長大了的孩子,其深刻的寓意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真正進入孩子神秘的精神世界,掌握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第三是平等。願意在農村工作壹輩子的楊瑞慶,繼承了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在農村小學實行賞識教育和鼓勵教育,即把學生當作夥伴和朋友,和學生心心相印,從而增強了農村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楊瑞清不止壹次地啟發大家,平等是民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的基礎。四是造心。教育是壹項創造性的事業,智慧應該是教育的特征。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應該是教師人格的顯著特征,影響和決定著教育水平和學生未來的發展。胡百良,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啟動了課程改革,率先在全國進行了“分層教學”的實驗。他有理想,他有主見,他執著,他的創新精神是師德中最閃光的部分。而堅持不懈地進行“嘗試教學”研究和實驗的邱學華,率先將“讓學生主動學習”和“讓學生嘗試探索”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當然還有李吉林。創造性思維不應脫離師德,它不僅是“最好的”,而且是“最真實的”。

四、從“壹米陽光”說起

美德有大德和小德。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濟世。”“獨善其身”是小德,“濟世”是大德。師德應該是壹種“兼濟天下”的美德:無私,不是恩賜,不是施舍,不需要回報;對所有學生都是公平公正的,大家都在同壹片藍天下;是為了未來,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終身幸福。關鍵時刻殷舍命救學生是大愛大德,把青春和全部身心奉獻給教育事業也是大愛大德。

但是,大德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小德的積累不斷升華的。“完美”也是壹個過程。所以,教師不應止於德性,也不應輕視德性。壹位老師是這樣說的:“就像壹米陽光,雖然不多,卻能溫暖別人;雖然不長,卻能達到永恒。“也許,德德就像這壹米陽光,像壹滴雨露,像壹片綠葉,像壹個微笑。其實,陽光雨露,綠葉笑靨,都不算“小”,哪怕是“壹米”、“壹滴”、“壹片”、“壹片”,只要和陽光在壹起,都是偉大的。所以,不要忽視“小德”。壹位老師說得好:“不求聞達天下,但求聞達學生;“我不想練人情,但我想練知識。”是的,只要學生在我心中,我就在學生心中,我就在太陽下,有著無限的溫暖和無比的光輝——那個職業叫教師,那個品格叫師德。

也許,這些才是江蘇“最有影響力”的人最大最美好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