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出自: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769)登進士第。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遊燕趙。貞元十三年 (797)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獻詩有“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獻劉濟》)之句。貞元十六年南遊揚州等地,寫了壹些描繪江南風光的優美詩篇。元和後入朝,歷任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右散騎常侍、太子賓客、左散騎常侍,大和元年(827)以禮部尚書致仕。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註釋
1、回樂峰:唐代有回樂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回樂峰即當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3、蘆管:笛子。
賞析
這是壹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之情的名作。詩歌筆法簡潔輕靈,意韻深雋,曾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
詩題中的受降城,是靈州治所回樂縣的別稱。在唐代,這裏是防禦突厥、吐蕃的前線。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描寫了壹幅獨特的邊塞月夜景色。舉目遠眺,蜿蜒數十裏的丘陵上聳立著座座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壹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並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光並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悲慘淒涼。正是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強烈地感受到置身於邊塞的孤獨,而生發出思鄉情愫。壹種置身於邊地之感、懷念故鄉之情,隱隱地襲上了詩人的心頭。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征人的望鄉之情。“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壹例外的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已經蓄勢有余,末句就用直抒寫出。開頭由視覺形象引起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這首詩寫得有色、有聲、有情。烽火臺、沙漠、高城、月色,構成了征人思鄉的典型環境。如泣如訴的笛聲更觸動了征人無限的鄉思。全詩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於壹爐,構成了幽邃的藝術境界。詩歌最後攝制征人望鄉的特寫鏡頭,非常醒目地點明主旨,讓人玩味不已。
回樂即回聲的意思,所以讀音樂的樂,回樂峰就是有回音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