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毛澤東詩詞《虞美人·枕上》原文賞析

毛澤東詩詞《虞美人·枕上》原文賞析

賞析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毛澤東詩詞《虞美人·枕上》原文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虞美人·枕上

毛澤東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怎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曉來百念皆灰燼,倦極身無憑。壹勾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註釋

①離人:指作者的夫人楊開慧。參看《蝶戀花·答李淑壹》〔驕楊〕註壹九二○年冬,同毛澤東在長沙結婚。

②殘月:拂曉時形狀如鉤的月亮。宋代梅堯臣《夢後寄歐陽永叔》:“五更千裏夢,殘月壹城雞。”

賞析

這首詞寫於1921年,1920年冬毛澤東與楊開慧結婚,翌年春夏間毛澤東外出考察,此詞寫的是新婚初別的愁緒。枕上,取首句中語詞,表明寫枕上思念之情、乍別失眠之苦。

上闋寫惜別之愁。壹個“堆”字,形象地表現了愁悶之多;壹句“愁何狀”的設問,自然引出“江海翻波浪”。以流水與離愁關合,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方式。“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都是借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這裏詩人推陳出新,“江海翻波浪”以形象的比喻、強烈的誇張,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可謂是寫愁的又壹經典。如果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作壹比較,本句在狀形、摹聲、繪色方面,則更突出、更鮮明地寫出“愁狀”。詩人因愁悶而失眠,更感長夜難明,於是只好披衣起坐,仰望夜色蒼穹,寂寞無奈中查數夜空中的寒星。那夜空中的“寒星”不正是離人的眼睛嗎?這裏,景與情完美融合,充分顯示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情懷。在毛澤東的手跡上此句原為“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後改作“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遣詞造境上的改動,使此句的意蘊和色調更深更濃更富感染力。

下闋抒傷別之苦。開頭兩句,直抒胸臆,壹個“曉”字點出是徹夜未眠;壹個“影”字寫出若即若離的別樣之苦,“盡”與“剩”的鮮明對比寫出傷別的深重。輾轉反側,徹夜無眠,捱到破曉,百念俱毀,只有離人的影像浮現眼前,拂也拂不去,喚又喚不來,這是多麽令人傷痛和無奈啊!望月思友,見月懷人,明月最能牽動離愁別緒。“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出了柳永的寂寞無奈,而詩人遙對著西流的壹鉤殘月,此時的.情狀和心情可想而知,以至兩行酸淚洶湧傾斜出來,這是詩人不停的在心中湧動的無法抑制的情感的波濤。這種感情是真實的,也是壹般人所俱有的。讀者至此,其不同樣“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嗎?

抒寫離別,歌詠愛情,在毛澤東的詩詞中是彌足珍貴的。詩貴情,情貴真,沒有感情的詩篇,就等於沒有詩魂,也就失去了打動人心的力量。這首詞在語言方面並沒有過多的藻飾,但句句如感慨之言,發自肺腑,情真意切。這種純真質樸情感,讀後動人心腸,令人難忘。

賞析二

詞的上闋寫離愁之濃,失眠之苦。“堆來”,極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輾轉反側之態:“愁何狀”?猶如“江海翻波浪”。這與李煜著名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幾有相同意境。可見詩人的枕上深愁是何等不可遏抑!偏偏在這種時候,“天色總難明”,只得於寂寞無奈之時,“披衣起坐數寒星”,聊遣愁思。“數寒星”三字極有情趣,可從中看出詩人的孤單與寂寞。

下闋寫傷別之深。詩人經過壹夜苦熬,曉來依然不見離人,只在朦朧中回憶裊裊倩影,故頓生“百念都灰盡”之感。此時,擡頭西望,惟有殘月如鉤,怎叫詩人不對月拋淚!這使讀者聯想起宋人呂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也許,《枕上》的作者此時正有此情此感。

上闋從壹“愁”字人手,極寫思念之深;下闋以壹“淚”字收筆,甚言思念之苦。寫此詞時,詩人還是個剛離開學校的二十八歲的青年,男女情長,是極自然的,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傑”。

全詞明快流暢,坦直樸素而富有情趣。“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的似水柔情,與“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男兒氣概,完全可以同時並存於壹人的心胸。

創造背景

1920年冬毛澤東與楊開慧結婚,第二年春夏間毛澤東外出考察。旅途中,毛澤東深深思念妻子。壹天晚上,萬種情思如波濤翻滾、湧上心頭,整晚輾轉難眠,好不容易熬到天明,卻感到百念可遣,只有離別的妻子在眼前。遙望掛在天邊的壹彎殘月,不由落下相思的淚水。此時的毛澤東情意纏綿,不能自已,於是隨手寫下了這首《虞美人·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