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頭發的愛情詩句

關於頭發的愛情詩句

1.關於白發的愛情詩句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古詩作品《將進酒》第二段,其全詩文如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2.形容頭發的詩句

1.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溫庭筠)

2.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杜甫)

3.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前壹句句妳可能用得著)

4.鬢似烏雲發委地,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發蕊。

5.羅裾有長短,翠鬢無低斜。 長眉橫玉臉,皓腕卷輕紗。

6.鬢挽烏雲,眉彎新月;肌凝瑞雪,臉襯朝霞。

7.眼波橫秀。乍睡起、茸窗倦繡。甚脈脈、闌幹憑曉,壹握亂絲如柳。

8.雲鬢輕梳蟬翼,蛾眉淡拂春山。

9.鬢挽青雲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10.眉掃初春嫩柳;香肌撲簌瑤臺月,翠鬢籠松楚岫雲。

11.倒暈連眉秀嶺浮,雙鴉畫鬢香雲委。

3.待我長發要腰得愛情詩句

待我長發及腰,東風笑別菡濤。參商壹面將報,百裏關山人笑。

凜冬月光妖嬈,似媚故國人廖。連裏塞外相邀,重陽茱萸早消。

待我長發及腰,北方佳麗可好。似曾相識含苞,風花雪月明了。

心有茂霜無慌,南柯壹夢黃粱。相得益彰君郎,紅燈瀾燭入帳。

待我長發及腰,竇娥六月雪飄。三尺白練輕搖,冬夏如夢顛倒。

搗亂錯命勿嬌,昨月流霞難燒。琉璃琺瑯誰要,換我半尺碧韜。

待我長發及腰,洞庭湖光尚好,梔子花開獨面,輕羅小扇迷眼。

待我長發及腰,普羅月影晴好,如今經年已到,昨夜春夢尚好。

待我長發及腰,美景良辰獨妙,白骨尋訪清剿,魂魄化形為妙。

待我長發及腰,伊人歸來可好,我已萬國來朝,不見阮郎壹笑。

待我長發及腰,荼蘼早開京兆,裂弦莫弄六幺,肝斷筋裂獨妙。

待我長發及腰,霖雨霏霏嬈嬈,薄暮青雲寒起,韶華隨風慢搖。

待我長發及腰,長安壹片月飄,萬戶搗衣寥寥,黃泉碧落誰曉。

待我長發及腰,千山雪雨鬧鬧,玉帶林中飄渺,明珠三斛莫交。

待我長發及腰,茫江浸月浮梁,陰陽錯亂昏曉,愛恨交織混淆。

待我長發及腰,天涯淪落可好,眾生不聞花朝,秋月夜來自舀。

待我長發及腰,將軍歸來可好,椒房殿內阿嬌,玲瓏心自七竅。

待我長發及腰,遷謫城外西郊,琵琶攏撚抹挑,聲聲幽咽來邀。

待我長發及腰,伊人河畔恰好,采薇來去萱萱,抱布貿絲桃夭。

待我長發及腰,將軍娶我可好,芙蓉如面柳梢,悠悠我心濤濤。

待我長發及腰,復關投以木桃,望君報之瓊瑤,執子之手偕老。

待我長發及腰,故知月出皎兮,誰料楊柳依依,今夜無雪無霽。

待我長發及腰,只比如月之恒,而君如日之升,此愛不騫不崩。

待我長發及腰,君了我心之憂,我嘆君來何求,君言蒼天悠悠。

待我長發及腰,七月流火自燒,焚來紅妝自妙,渭水河畔青草。

待我長發及腰,塞北五十番弦,壹絲壹柱華年,故池旌旗獵獵。

待我長發及腰,猗彼女桑籬郊,誰人東籬把酒,黃昏過後拂曉。

待我長發及腰,醉臥沙場莫笑,夜來闌幹星廖,冰河鐵馬我曉。

待我長發及腰,廣袖輕拂柳梢,羅裙錦繡玉綃,吾與霓裳正好。

待我長發及腰,千江素光湮瑤,蓮葉纖揚灼灼,輕舟采蓮恰好。

待我長發及腰,指尖流光恰巧,驚鴻壹舞招搖,夢甜香煙裊裊

待我長發及腰,三月春光初曉,杏花帶雨來至,琉璃月色多嬌。

待我長發及腰,此生愛恨已了,黃泉紫陌我曉,壹將功成枯老。

待我長發及腰,作繭自縛孟郊,半遮面來笑道,花落去後誰敲。

待我長發及腰,玉人何處吹簫,淚雨霖鈴道巧,霓虹誰許情嬈。

待我長發及腰,此生難覓至交,悟心誤德勿要,水轉桃花破曉

待我長發及腰,江上扁舟誰搖,樓上珠簾怎招,風飄飄雨又蕭。

待我長發及腰,府邸銀字笙調,誰家心字香燒,如何春愁將拋。

待我長發及腰,彩蝶覓香西郊,嫁曲胡人知曉,廣陵散裏逍遙。

待我長發及腰,君生來世再報,今夕守君至老,只盼君來恰好。

4.關於長發愛情古文描寫

增之壹分則太長,減之壹分則太短;施朱則太紅,著粉則太白.

雲鬢浸墨,頭插鳳釵要飛翔.

雲袖輕擺招蝶舞,纖腰慢擰飄絲絳.

雲鬢花顏金步搖,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摘自《百度·》

5.形容“頭發”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頭發”的詩句有:1. 《秋浦歌》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2.《南歌子·倭墮低梳髻》唐 溫庭筠 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3.佚名 鬢似烏雲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發蕊。

4.《月夜》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5.《念奴嬌·赤壁懷古》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壹尊還酹江月。

1. 《秋浦歌》翻譯:白發長長的,因為愁苦的心情。不知道鏡子裏,白發蒼蒼的到底是誰?賞析: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

詩眼就在下句的壹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誌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誌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誌向始終不泯。

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誌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2.《南歌子·倭墮低梳髻》翻譯:女主人公於此之時,自然倍加強烈地思念情人,難怪乎她要“為君憔悴盡”了。“憔悴盡”的女子容貌,壹經詞人以“百花時”相映襯,便形成壹種強烈的反差:女子美貌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生命的花朵漸漸枯萎欲雕,自然界的花朵則滿山遍野爛漫盛開,傳遞出熱鬧的春意。

賞析:這首閨情詞,寫閨中女子對情郎刻骨銘心的思念。詞為短制小令,然而女子深沈摯著而豐富細膩的愛情卻表現得極其深刻,扣人心弦。

3.佚名 翻譯:鬢似烏雲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凝似夭桃初發蕊。鬢似烏雲發委發,手如尖筍肉凝脂,明確“豆蔻”還含香,凝似桃花蕊初發。

賞析:全詩以美好的基調描述了女子頭發、手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愛人至深的愛慕之情。

4.《月夜》翻譯:今夜鄜州月亮,壹定同樣清圓,遙想閨中妻子,只能獨自觀賞。可憐幼小的兒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霧氣,或許沾濕了妻子的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時才能團圓相見,倚靠薄帷***賞明月。那是壹定月色依舊,就讓月光默默照幹我們的淚痕。

賞析:詩別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將詩人自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通過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也寄托了對戰亂平息後幸福團聚的渴望。5.《念奴嬌·赤壁懷古》翻譯: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壹時間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

人生猶如壹場夢,且灑壹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賞析: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叠相遞轉,做到了莊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壹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壹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誌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影響。

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當時有人認為此詞須關西大漢手持銅琵琶、鐵綽板進行演唱,雖然他們囿於傳統觀念,對東坡詞新風不免微帶譏消,但也從另壹方面說明,這首詞的出現,對於仍然盛行纏綿悱惻之調的北宋詞壇,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6.能否告訴我,關於頭發的詩句

男兒的頭發——國事家事天下事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 甫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蘇東坡 “了卻君王天下事,可憐白發生!”——辛棄疾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照散發弄扁舟——李白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滿江紅》 玉壺系青絲, 沽酒來何遲。 ---李白《待酒不至》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將進酒 》 樓上春風日將歇,誰能攬鏡看愁發。 ---李白《搗衣篇》 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

---李白《秋浦歌》 當年意氣不肯平,白發如絲嘆何益。 ---李白《前有壹尊酒行二首》 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俠客行》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梨園子弟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白居易《長恨歌》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賀知章《回鄉偶書》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楊慎《臨江仙》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李白詩: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將進酒》又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古農民起義曰: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李白詩《秋浦歌十七首·白發三千丈(其十五)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 何處得秋霜! 這是壹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郁宣泄出來,發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發三千丈”壹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麽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人所***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壹個“愁”字上。

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裏寫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

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

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壹個“得”字上。

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誌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誌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誌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誌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女性的頭發——閨怨春愁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壹遲(古詩源) 宿昔不梳頭,絲發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寶髻松松挽就 鉛華淡淡妝成 紅姻翠霧罩輕盈 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不如不見 有情還似無情 笙歌散後酒微醒 深願月明人靜 ---司馬光《西江月》 從古至今,無論線條粗細的女子,對於與“情思”諧音的滿頭青絲,總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牽掛吧。單是看看那些描寫梳頭的動詞:綰、結、挽,還有那些花樣繁多的發髻:盤螺髻,秋蟬髻,倭墮髻,拂雲髻,飛鳳髻……這麽多美麗的名字,記載了多少紛紛擾擾的心情。

難怪古代文人會在“閑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的情調裏進退回環。即使英武如花木蘭,在代父從軍立下赫赫功勛的十二年之後,回到家的首要任務就是“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何況是那些溫婉可人的女子呢?她們在良人離別時,會小心地剪下壹綹頭發,珍重地請他帶在身邊。

而且,自君別後,她們是那樣率性地放棄著自己:“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悅己的人不在身邊,連頭發都亂蓬蓬的懶於梳理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外國作家塞繆而則說: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 由發及心,古人如此,不知今人在不在其中。

無題 李商隱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經古行宮 杜牧 先皇壹去無回駕,紅粉雲環空斷腸。

長恨歌 白居易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

7.關於頭發的古詩

李白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滿江紅》

玉壺系青絲, 沽酒來何遲。

---李白《待酒不至》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將進酒 》

樓上春風日將歇,誰能攬鏡看愁發。

---李白《搗衣篇》

猿聲催白發,長短盡成絲。

---李白《秋浦歌》

當年意氣不肯平,白發如絲嘆何益。

---李白《前有壹尊酒行二首》

誰能書合下,白首太玄經。

---李白《俠客行》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無題》

梨園子弟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白居易《長恨歌》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

寶髻松松挽就 鉛華淡淡妝成

紅姻翠霧罩輕盈 飛絮遊絲無定

相見不如不見 有情還似無情

笙歌散後酒微醒 深願月明人靜

---司馬光《西江月》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賀知章《回鄉偶書》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楊慎《臨江仙》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木蘭辭》

“釵欲溜,髻微偏,卻尋霜粉撲香綿”

裊裊雲梳曉髻堆,涓涓秋凈眼波回。”

學畫雙蛾苦未成,鬢雲新結翠鬟輕”

。。。。..以上選自《周紫芝詞集 》

美人浴,碧沼蓮開芬馥。

雙髻綰雲顏似玉,素娥輝淡綠。

雅態芳姿閑淑,雪映鈿裝金斛。

水濺青絲珠斷續,酥融香透肉。

。。。。。。。。.謁金門(閻選)

宿昔不梳頭,發絲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衛娘發薄不勝梳 。李賀《浩歌》

歐陽修的詞: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情落遊絲無定,有情還似無情……

搗練子

雲鬢亂,晚妝殘,帶恨眉兒遠岫攢。

斜托香腮春筍嫩,為誰和淚倚闌幹?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載:“鬒發如雲,不屑髢也。。“鬒”意為頭發濃密而黑,“髢”意為假髻。這句古詩贊美了濃密而漆黑的頭發有如天上的烏雲,擁有這樣壹頭黑發便不屑於使用假的發髻了。後人常以烏雲代指女人秀發,如“烏雲高綰”詞語。

古人在稱贊婦女的美麗秀發時常以“鬒發”名之。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載:“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太平禦覽》記載“上(漢武帝)觀其(衛子夫)發鬢,悅之”。衛子夫的壹頭秀發壹打開,就像黑色的瀑布壹樣,閃閃發光,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漢武帝。(據說武帝那時候正為沒有後代而苦惱,所以比較註重道家的某些觀點,比如頭發烏黑濃密者氣血旺,氣血旺者高壽多子。)《陳書·後主沈皇後列傳》附《張貴妃傳》記載:“張貴妃發長七尺,鬒發如漆,其光可鑒。”又如《昭明文選·七辨》曰:“鬒發玄髻,光可以鑒。”“鬒”和“玄”都是稱贊發黑的詞語。而頭發亮麗到可以當銅鏡照人的地步,令人嘆為觀止。

8.形容最長的頭發的詩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釋義: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思像這樣長。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秋浦歌》。

古詩全文: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釋文:白發長達三千丈,是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麽會變得這樣的白。

擴展資料

詩句賞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誇張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壹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

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於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

後兩句“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壹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不僅理想得不到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所以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

搜狗百科-白發三千丈

9.描寫最長的頭發的詩句

秋浦歌 唐·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劈空而來的第壹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說得簡直不近情理。

壹個人的頭發,很少有超過他本身的長度的。李白的身度,據他在《上韓荊州書》中的自我介紹是:“長不滿七尺”。

參照有關歷史記載,在當時是個中等個兒。以七尺的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不可能。

如果說是每根頭發的總和,也從來沒有這種描寫法。單看這壹句,真叫人無法理解,可是他在下面的壹句,接得多麽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長。

因為憂愁而頭發變白,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緣”,因為。

“個長”,就是這麽長,現在有些地方還有“個長”、“個大”的口語。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具體的事物轉化成了抽象的事物。

人們註意的重點,從“白發”而轉移到了“三千丈”這個數目。於是“白發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為藝術的誇張,這句詩就成了絕妙的浪漫主義的構思,使人感覺到意趣橫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發,必須對鏡。現在詩人在清亮的銅鏡裏,看到了自己的蕭蕭白發,知道是由於憂憤深廣所造成。

這時有感慨了。於是又進入更離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構思:我的滿頭白發,這麽多,看來有三千丈了,是因為心頭有無限的愁絲所造成的。

這個明鏡,是沒有感情的,就該沒有愁緒吧,怎麽也映滿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這裏詩人用來形容白發,更增加了森冷的感覺。這種語言,並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緒深沈的慨嘆。

連無情的明鏡,也都感染了愁緒了,也都很蕭索了,至於對鏡的本人,那還用說嗎?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的政治腐敗,亂象已成,詩人對整個局勢懷著很深的憂慮。

自已的理想不能實現,相反地受到壓抑和排擠。但是,有節操、有抱負的詩人,不肯迎合統治階級,他憤慨地嘆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這大約是他的愁緒郁結的原因了。 還 有 其它唐詩宋詞之最 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 《早發白帝城》 ) 最多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 《虞美人》 ) 最消瘦的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 《醉花陰》 ) 最憔悴的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蝶戀花》 ) 最憂愁的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 眼力最差的人----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 《青玉案》 )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 《贈汪倫》 ) 最高的樓----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李白 《夜宿山寺》 ) 最美的笑容----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白居易 《長恨歌》 ) 最深的雪---夜來城外壹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白居易 《賣炭翁》 ) 世上最長的臉----去年壹滴相思淚,今年剛流到腮邊。 (蘇小妹戲蘇東坡句) 白的最快的頭發----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 《將進酒》 ) 最長的頭發----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 《秋浦歌》 ) 最高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李白 《望廬山瀑布》 ) 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 《北風行》 ) 最壯觀的登頂----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杜甫 《望嶽》 ) 最大的柏樹----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杜甫 《古柏行》 ) 最難請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 《琵琶行》 ) 最難尋的人----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白居易 《長恨歌》 ) 最亮的燈----惟憐壹燈影,萬裏眼中明。

(錢起 《送僧歸日本》 ) 最讓人感動的音樂----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李頎 《古意》 ) 最長的橋----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裏橋。

( 杜甫 《野望》 ) 最長的壹覺----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杜牧 《遣懷》 ) 從征時間最長的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 《出塞》 ) 最不值錢的詩賦----吟詩作賦北窗裏,萬言不直壹杯水。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 最有威力的劍----壹身轉戰三千裏,壹劍曾當百萬師。

(王維 《老將行》 ) 最長的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 《長恨歌》 ) 最貴的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杜甫 《春望》 ) 能采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