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頭歲尾,冷雨飄飛。趁著去寧波公幹之際,想到全祖望墓上去憑吊壹番。可車至南站,壹陣尋覓之後,還是不見全公墳墓的蹤跡。壹來人地生疏,向路人也問不出個究竟,二來時間有限,公務要緊。倉促之際只得放棄找尋,看來與全公又壹次暌違了。
發願去了解全祖望,說來也頗有趣,這其中的由頭卻是因小小的海蜒而起。記得早年寓居嵊泗的枸杞島,島上出產海蜒,但產量較少,頗為難得,寄了幾斤給寧波的好友。友人回短信致謝,其中有兩句詩,說是全祖望所作:“壹瓶蟹甲純黃醬,千箸魚頭細海蜒。”
讀罷詩句,頓時勾起了對全祖望的興趣,看來此老先生也十足是個吃貨,對蟹醬和海蜒居然如此了解,蟹醬因其多膏而黃,海蜒因其幼小而細。壹個黃,壹個細,全然恰到好處。細忖也合理,全祖望雖為大儒,但並非不諳世事的書呆子,更何況作為寧波人,又有誰會不知道或沒有品嘗過這兩種美味呢?
蟹醬自不必說,單海蜒就足以勾起饞嘮蟲來。炎炎酷夏,漁村人家的餐桌上,常常會見到壹道菜——冬瓜海蜒湯。幾片如玉般晶瑩的冬瓜,載浮載沈的幾頭蝦皮狀的海蜒,看似簡簡單單清湯寡水,實則那湯水的鮮味能沁到人的心頭上去。
冬瓜和海蜒,應該稱得上絕配,猶如龍井茶和虎跑水,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專家考證,冬瓜能利尿解暑,而海蜒又富含營養,冬瓜海蜒湯則得而兼之,恰好融合兩者的優點,特別適合夏天食用。
清道光時的舟山詩人曹偉皆,專門寫詩來詠這道菜,認為比蘇東坡推崇的名菜鱉裙羹更加清口美味:“波平風靜火光明,海蜒齊來傍火行。若***冬瓜同煮食,清於坡老鱉裙羹。”
看來百多年前,這道菜就在舟山地區流行並享有盛名。雖說海蜒不及鱉裙邊的名貴,但由於海中所產,更兼古時條件有限不易捕得,若能吃到,倒也算幸事壹件了。
海蜒的吃法,好像僅此壹種。曾見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有另壹種吃法:“海蜒,寧波小魚也,味同蝦米,以之蒸蛋甚佳,做小菜亦可。”海蜒蒸蛋,在舟山從未聽說過,但袁枚作為大美食家,他所推薦,似乎不會差到哪裏去,有機會倒可壹試。有時本地人喝酒缺下酒菜,順手抓壹把侑酒倒也常見。至於袁枚所說“味同蝦米”就不敢茍同,兩者差別甚多,能把海蜒吃出蝦米味道來,估計也僅袁先生壹人而已。
寧波鄉邦文獻《光緒·鄞縣誌》中,有全祖望那兩句詩的出處,不過作者卻成了李鄴嗣。屬其《鄮東竹枝詞》中的壹篇:“小甕黃薺送草南,換來佳味看來饞。壹瓶蟹甲純黃醬,千箸魚頭細海蜒。”
竹枝詞以描繪鄉土風情為主,這首詩記述了當時非常有趣的社會狀況:舊時寧波人稱臺、溫籍的漁船為草南,漁船長年在海上缺乏蔬菜,寧波當地人就以薺菜去換海鮮,每每能換得蟹醬、海蜒壹類的佳味。而雙方各得所需皆大歡喜。
海蜒作為區域性特產,出產於浙東沿海寧波、舟山等地。《鄞縣誌》裏說:“姜山所產最佳。”姜山即今寧波姜山鎮。姜山雖不通海,但奉化江依境而過,姜山漁人順江而下至舟山、嵊泗海域漁撈作業也頗便捷。只是這海蜒被冠以姜山之名,恐怕將來難免壹場口舌官司了。
嵊泗列島的嵊山、枸杞等地,也以產海蜒而聞名遠近。當年寓居枸杞時,春夏之交,風和日麗,閑來喜歡沿海邊散步。遠遠覷見近岸沙灘處,有幾條小船來回逡巡。壹時不解,問村人,說是在捕海蜒。仔細看了才明白,兩條船為壹組,各牽引著網的壹端,作包抄活動。這與舊時的圍網作業壹般無二,只是那網眼肯定細如紗布,否則這海蜒還不漏網而逃啊。
舟山地方史料中記載的捕撈方法卻又不同,讀來也很有趣。《光緒·定海廳誌》中說:“海蜒,生海中,魚長半寸許,性喜燈,漁人俟夜把火照水,則群集而取之。”照此說法,海蜒應屬趨光性的魚類,過去的漁人曉得利用海蜒的這壹特性,點火把來聚攏魚群。這又近似於現在的燈光圍網了。只是魚群聚集之後,用何種方法捕撈,廳誌中並未說明。
另據清嘉慶時寧波慈溪人尹元煒在《溪上遺聞集錄》中的考證,海蜒即是廣東恩州所產的鵝毛脡,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尹元煒引唐代段公路的《北戶錄》說:“恩州出鵝毛脡,用鹽藏之,其細如毛,味絕美,取之不用網,夜乘小艇張燈其中,魚見燈光輒上,須臾而盈,多則滅燈,否則不能載矣。”
根據這段描述,這鵝毛脡是見著燈光後,聚集攏來,乖乖地自動跳上船去,自投羅網。而且前仆後繼,以致於小船都裝載不下,有沈舟之虞。
尹元煒還引用明朝楊慎的《異魚圖贊》,說其所記的鱊兒亦是海蜒的別稱。贊曰:“鱊兒極渺,僅若針鉤。盈咫萬尾,壹筯千頭。漁師取之,不以網收。來如陣雲,壓幾沈舟。魚曰跳艇,厥義可求。”
讀過這壹段,感覺與《北戶錄》中的鵝毛脡別無二致。體形都細小如毛如針,捕獲方式都不用網,都會跳上船來。鵝毛脡產自恩州,即今廣東的陽江、恩平壹帶,瀕臨南海,出產海蜒並不奇怪。而楊慎所說的鱊兒,沒有說明產於何地,也就無從確定其真實情況。至於這鵝毛脡、鱊兒究竟是否是海蜒,就需要專業人士去研究考證了。
海蜒捕獲後,需趁新鮮盡快加工。漁家會起大竈,燒開大鍋水,用竹籃裝上小半籃的海蜒汆入滾水中,然後輕輕地左右搖動竹籃,瞬間提籃出水,再均勻地攤曬到竹篾席上。日頭好的話,當天就能幹透出售了。
煮海蜒可是門技術活,需要經驗老到之人來掌控。海蜒體小肉嫩,汆水時間壹長,肉就變爛,曬幹後沒了賣相。而時間短了,肉顯生,曬幹後色澤外觀會大打折扣。這生熟程度,就在分秒之間的掌握。再加上大鍋裏彌漫的蒸汽,根本無法睜開眼來觀察,只能憑經驗用心去感覺了。
海蜒開捕至落市,也就壹月左右的時間。剛開捕時的海蜒個體最小,火柴梗般粗細,僅頭部有壹小黑點,完全看不出是魚的形狀,但制幹後價格最貴。這種海蜒,漁村人稱為“細桂”或“瞇眼海蜒”,用來饋贈親朋最為適宜。
幾天後,海蜒就逐漸長大有了魚的模樣。眼睛稍微大了點,身形也可以分辨出背部、腹部、尾部來。這時的幹品稱作“中桂”,價格較“細桂”低了不少。
再往後至落市時,就渾然是條小魚了,村人稱為“粗海蜒”或“粗桂”,那時的價格就更低,而風味與“細桂”相比,就有霄壤之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