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中過石湖三絕
煙雨山前度石湖,壹奩秋影玉平鋪。
何須更剪松江水,好染空青畫作圖。
姑蘇城外短長橋,煙雨空濛又晚潮。
載酒曾經此行樂,醉乘江月臥吹簫。
愁不能醒已白頭,滄江波上狎輕鷗。
鷗情與老初無染,壹葉輕驅總是愁。
倪瓚此行正逢秋日,煙雨迷濛,籠罩四野,山啊、水啊、天啊,壹派渾沌。這種含蓄、虛幻的境界,恰是水墨畫最適宜的表現對象,故作者首先陶醉於此,第壹首就寫他初臨此境時的感受。舟行湖上,波瀾不起,水面平靜如玉。透過濛濛雨霧,岸上的秋景在水中若隱若現。詩人將石湖比作婦女的梳妝盒,眼前的壹切均是盒中之物,足見他對美景的珍惜之情。繼而作者又萌生了將這壹切搬上畫幅的念頭,他要用那湖水所呈現的、天空般透明可愛的青色,去盡情描繪眼前之景和胸中之圖。結尾二句,化用杜甫《戲題山水圖歌》“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句,言眼前這絕妙景色,正可直接入畫。
第二首絕句的前半部分寫眼前之景,後兩句追憶往事。姑蘇城外的江面上,晚潮初湧,煙雨依舊。穿行於大小橋洞之間,目睹岸上物換景移,詩人突然產生了深深的失落感。回首當年,與壹批意氣相投的朋友結伴舟遊,載酒觴詠,興來之時,坦腹吹簫,……轉眼青首已成白頭,這壹切早已悄悄逝去,但是,它們又總是不由自主地要躍入腦海之中。如果說,在第壹首詩中,作者曾有意忘情於湖中之景,而在第二首詩中,詩人已無心陶醉於昔日之歡的追憶。重溫舊事只能平添幾多新愁。於是,作者又有了第三首賦“愁”之詩。
“愁不能醒”二句,概括總結了詩人近年的心緒和經歷。元至正十四年(1354),其妻蔣氏皈依佛門。次年,詩人於飄泊中賦有“旅泊無成還自笑,吾生如寄欲何歸?美人竟與春鴻遠,短發忽如霜草稀”這樣淒愴的詩句,慨嘆學無所成,妻離家散,欲歸不能,無可奈何。其年詩人五十歲。此後張士誠兵進姑蘇,詩人四處飄零避亂,倍嘗艱辛,始有今日自首愁腸,滄江狎鷗之嘆。棲居小舟,寂寞難耐,只能與江鷗為盟。然而,鷗鳥翻飛自在,似乎並不能為白頭老人解脫愁情,於是,詩人只好輕舟壹葉,滿懷愁緒,飄行在茫茫江面之上。本詩用字較為精巧,起首二句尤其出色。全詩首尾聯結於兩個“愁”字,突出主題;中間兩個“鷗”字承上啟下,用以貫通,讀來頗為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