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壹直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國務院李嵐清副總理和教育部陳至立部長曾經到我院視察。湖北省原高工委書記、教委主任余鳳盛曾經到學院作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報告。
1995年,學院歷史學科被批準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2003年,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正式掛牌。
2000年,學院取得美國環太平洋教育基金會的支持,創辦了文化管理學系。
2001年,學院引進人才,組建楚學研究所。
學院有壹批研究中心,如道家與道教研究中心、東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張舜徽研究中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教會大學研究中心、商文化研究中心等。
學院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中國近現代史。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中國近代史所。省級重點學科1個——歷史文獻學。校級重點學科1個——中國古代史。學院在2003年申報了歷史學壹級學科,申報了專門史(思想文化方向)、世界史二級學科。
學院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堅持教育與教學規律,堅持改革,把我院辦成以歷史教育和研究為主的,並在文化與跨文化管理研究方向有所拓展的國內壹流的學院。
學院確定以張舜徽先生和章開沅先生“自強不息、務實求真”作為院裏的學術傳統。學院營造出了“和諧、有序、實效、奮進”的學科建設氛圍。 全院現有本科學生492人,碩士研究生116人,博士生43人。
歷史系形成了師範專業和本碩連讀基地班兩種人才培養模式。歷史系堅持課程改革,改革後的課程體系形成了新的特點:
(1)專業領域拓寬。有專業課程、綜合素質課程、師範素質課程和實踐環節四個課群,分別組成四個教學鏈,按逐步遞進原則進行安排,形成綜合的教學體系。
(2)專業課程結構優化。壓縮了中外通史的課時和學分,由原來的720課時40學分壓縮至450課時25學分,相應增加了選修課程,將選修課分成專門史(包括斷代史、國別史)和專題研究課兩大類。專門史從二年級開始安排,專題研究課從三年級開始安排,既體現層次性,又逐步遞進提高。
(3)專業課程設置註重前沿性、前瞻性和學術特色。開設了壹批新課,如博士導師專題課、中外文化史、20世紀國際關系史、國學元典導讀等;還註意設置了壹部分有助於提高專業素質的課程,如專業英語、治學與人生等。
(4)把相關學科理論課程列入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包括計算機基礎、中外文學史、政治學、社會學、高等數學、文化人類學、公***關系學等課,還規定每個同學必須有10個學分到外系選課,其中有4個學分必須選學自然科學類課程。
文化學系目前已招收三屆學生,140余人。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在文化學、管理學方面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和紮實的職業技能,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狀況,熟悉現代管理運作的文化機制,掌握經濟學和經濟法方面的專業知識,熟悉國際經濟管理的規約和慣例,具備熟練運用外語進行跨國交際和管理能力的外向型復合型管理人才。 文化學系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中國文化概論、世界文化概論、文化學導論、管理學原理、等幾十門課,形成了三個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文管(管理)結合;中外結合;古今結合。該專業課程有主幹基礎課19門,指定選修課8門,任意選修課16門,形成理論、知識、能力培養三個層次。文化管理作為新專業,在註重選用面向21世紀新教材的同時,還著手編寫並初步完成了《世界主要文化傳統》、《人類文化與研究導論》、《西方文化概論》、《文化學概論》等教材。其中《中國文化概論》已出版,並被列為全國高等自學考試指定教材。
學院的課程改革研究獲教育部師範司面向21世紀教改立項項目,並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壹等獎。學院承擔了教育部教改研究項目3項,省教改研究項目 3 項,學校教改研究項目4 項。學院承擔了教育部高教司資助的網絡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的課件制作任務。
學院重視教材的采用和編寫。學院著手進行通史教材建設,教師編寫了《中國通史》(三冊)、《世界通史》(三冊),已成稿四冊,擬在本科教學中試用。編寫《史學論文寫作講義》。還承擔了壹些教育部有關部門組織編寫的教材,如師範司組織的專升本教材《中國經濟史》、湖北省教委組織的自考教材《中國文化概論》等。《中國歷史地理論綱》已被多所兄弟院校采用。學院經常舉辦教師現代教育技能培訓,要求教師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學院的教授上本科生課占90%,正副教授上本科生課占95.5%。馬敏、朱英、羅福惠、嚴昌洪等教授承擔了《中國近代史專題》課程,全部由博士生導師上課。《中華元典導讀》課基本上也是由熊鐵基、周國林等博士生導師來承擔。以科研為主的教師分別承擔了本科生的專業課或選修課。教學成果多次獲獎。 學生每年都湧現出先進集體和個人。8801在1991年也獲得湖北省先進班集體稱號。1991和1992年暑期,歷史系學生自願組成赴革命老區紅安社會實踐團,連續兩年獲湖北省委宣傳部、省教委、省高工委、團省委和省教育工會授予的“社會實踐先集集體”稱號。校學生會主席,本系8802班學生陶陽在1990年代表全校同學出席了全國第三次代表大會。歷史系學生多次獲全校團體冠軍。 1992年校春季運動會上,獲學生男子組總分第壹名,女子組第二。1993年校春季運動會上獲學生男子組總分第二名,並打破兩項校田徑比賽的記錄。在校際比賽中,系文藝隊員獲湖北省高校文藝節目匯演壹等獎。86級學生宋智獲全國星星杯小說征文壹等獎。84級學生張執浩和86級學生王敬東分別獲武漢市高校詩歌大賽獎創作壹等獎和朗誦壹等獎。繼95、96級基地班被評為校先進班集體以後,97級基地班在2000又被評為全國和湖北省先進班集體。
每個年級均有80%學生寫了入黨申請書。畢業班壹般都有20余名黨員。馮聖兵同學堅持資助貧困學生,獲全國三好學生標兵稱號和聯合國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他還倡辦了“聖兵愛心社”,在全校帶動了壹批學生投入到愛心活動中去。
學生中湧現壹批出象侯深、向靜、高相國、李勤合等科研新秀。有9項成果獲湖北省科研成果獎,有3項獲全國文科基地“史學新秀獎”。學生在《軍事歷史》、《世界民族》等刊物發表論文,有些論文還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轉載。每屆學生都湧現了壹批優秀論文,其中不乏創新之作。如96級學生李文凱的畢業論文《宋代加役流法新探》在《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發表。學生自辦了《文史之舟》小報和《鑒海》雜誌,作為發表習作的刊物。
學院培養的本科生大多數成為中學歷史教學骨幹,有的擔任了校長,有的評為特級教師。他們經學常回校舉辦“同學會”,與歷史系有深厚的感情。 學院壹直在培養碩士生與博士生。研究生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歷史文獻學理論與方法、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近代史、國際關系史、國別史、當代史等。研究生中間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強化讀書,每月定期舉辦“研究生論壇”。近代史所的論壇由博士生導師主持,研究生提交論文,完全按照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模式進行報告,並由研究生對論文予以評論,然後開展熱烈的討論。每期論壇結束後,還將論文、評論及討論情況在本學科網站上登出,繼續進行討論。
學院先後培養出壹批史學界的帶頭人,他們在各自的單位發揮重要作用。如中國社科院的虞和平,中山大學的桑兵,北京大學的朱慶之,山東大學的馮浩菲,哈爾濱師大的傅道斌,蘇州大學的王繼如。學院還培養了壹批政府官員,如中組部秘書長李,國家環保局副局長潘嶽,武漢市市長李憲生。
學院現在設有的獎學金主要有:章開沅東西方文化交流基金、野澤豐獎學金、張舜徽獎學金、余家菊獎學金、歷史文化學院愛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