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月亮在古詩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詩中的意象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壹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麽樣的感情?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此時”(唐人張

九齡《望月懷遠》)、“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等詩句,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感情。

1.唐代邊塞詩大多與明月有關,明月蘊涵著邊塞詩人的悲愁特質。如:“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的悲愴郁

憤;“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的悲亢幽怨;“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王昌齡《從軍行》)的

悲涼淒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的悲壯雄渾。以上詩句中,月都是作為壹種語言形象出現的,起著渲染環境、

突出抒情的作用,同時也實現了邊塞這個空間概念由地理位置向心靈感悟的轉換,從而使讀者在深層的感知維度上產生***鳴。

2.月有陰晴圓缺,月攜帶著人類情感的基因,因而月蘊涵情感無奈的特質。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裏兮***明月”(《月賦》)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望月懷遠》)的希冀和渴盼。深摯纏綿欲見難能的無奈情感,只能化作“但願人長久,千裏***蟬娟”(蘇軾《水調歌頭》)的淒美獨白,飄遊在年年歲歲亙古如斯的皎潔蒼穹。當然時間也會沖淡和泯滅愛情的甘甜和香醇,倍增淒涼的無奈和憂傷。“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暇《江樓感舊》),曾經花前月下的娉婷倩影,伴隨歲月蹉跎而今不知零落何處,只留下絲縷酸痛洶湧在愛情失落的天際。

3.月光的騰跌在生命的時空中輪回,因而月光蘊涵時空的永恒特質。如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們在詞人眼裏,昔日的歡娛和自由,只能在花開花謝、月圓月缺的交替與循環的現實處境中進行此生無奈的追憶和懺悔。另外,李白從“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的朦朧醉意中追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人生哲理,從而生發了“古人今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從而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這壹永恒的自然規律宣泄得淋漓盡致。

參考資料:

古代詩歌意象鑒賞備考大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