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釋義:原野上的青草繁茂。壹年壹度枯萎了又會繁茂起來。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第二年春風壹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2、《出塞作》 唐·王維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躲雕。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雪嫖姚。
釋義: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獵,白草連天大火漫天燃燒。暮雲下曠遠的沙漠縱馬飛馳,秋日裏遼闊的平原正好射雕。
擴展資料: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壹句,五言是五個字壹句,七言是七個字壹句。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壹般也算七古。
五言詩,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