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動畫、影視等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幼兒提供了壹種新鮮的、動態的感官刺激,激發了幼兒探求知識的興趣,使幼兒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增強了課堂的教學感染力和藝術化。興趣是壹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總是在壹定的情景中產生的。多媒體憑借它的活動性、直觀性、趣味性等將信息再現於幼兒的感官,通過聽覺、視覺器官的協作運用,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從而達到壹定的教學目的。如:在科學教學故事《小蝌蚪變變變》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後,通過大屏幕呈現給幼兒整個故事的背景:春天來了,青蛙媽媽跳進池塘裏,生下了許多黑黑的、圓圓的卵,當屏幕上剛壹出現青蛙媽媽時,孩子們的積極性就來了。在我點擊畫面的同時,也就點擊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情不自禁地喊:“小蝌蚪……”情景之下老師加以引導和幼兒壹塊兒去發現這是什麽季節、在什麽地方、最後小蝌蚪變成了什麽樣,有什麽樣的變化過程,教學活動中形象生動的畫面為幼兒構建了通向語言的橋梁,幼兒的主動參與促進了語言的學習。
二、在利用多媒體把壹些新授知識轉化成玩耍活動。愛玩愛動是幼兒的天性,那麽我們就讓他們在玩和活動中學知識。如:在教“11—20各數的認識,”時,開始讓他們數數,拍壹下手,讓他們數壹個數,從1數到20,再從11數,數到20 。接著利用多媒體擺小棒,壹根壹根數到20,幼兒在玩中輕松的學到了新知識,激發起幼兒學習的信心。還有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運用多媒體演示,先讓幼兒看到畫面中自行車、三輪車、汽車的車輪都是圓的,接著將它們的輪子換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狀,幼兒觀察後議論紛紛,個個笑得前俯後仰……最後畫面又把輪子換成橢圓的,同學們看完後都說:“這也不行,坐上去誰受得了?”此時,教師提出問題:“為什麽圓形的輪子就行,其它形狀的輪子都不行呢?”在 教師的啟發下,喚起了幼兒探究的願望,誘發了幼兒參與學習的動機。這樣,幼兒在積極的狀態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認識了圓的特征。
三、幼兒的思維從具體形象為之,文學作品所描述的事物之間、角色之間的關系,幼兒很難理解,而多媒體課件,不僅形象直觀,色彩鮮艷,尤其配上活潑可愛的卡通形象,會使語言和形象有機的融合,直接作用於幼兒的感官,有利於提高幼兒感悟語言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活動《老鼠嫁女》中,故事的情節,詼諧幽默,寓意很強,但熟知這個故事的幼兒並不多。如何把這個故事作為壹節教學活動呈現給幼兒,又不失新意地使他們對活動感興趣呢?我采用了點切畫面和定格的方法,將故事發展情節突出重點,加深幼兒對作品性格特點的了解,理解故事內容,讓幼兒真切地感悟了故事的語意,從而達到了理解學習的目的。 四、以景激情,拓展思維豐富幼兒詞匯
蘇霍姆林斯基說:“幼兒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利用這壹特點,用聲像
再現或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使幼兒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進行教學勢在必行。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發展其思維的過程。例如詩歌《秋天到處走走》描繪了壹個五彩斑斕、生機勃勃的秋天。孩子好奇,喜歡探索各種秘密,我借助電腦動畫,引導幼兒們去尋找綠色的秋天,發現秋天的秘密,給幼兒壹雙發現美的眼睛,幫助他們認識大自然的美。當動畫和音效組合的畫面壹出來,孩子們好像置身於秋天的大自然中,他們的形象思維以意象運動的形式展開了,抽象的語言文字仿佛活生生的事物擺在了幼兒的面前。孩子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拓展了視野,思維有了更新的發展和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