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三峽的詩句及點評

關於三峽的詩句及點評

1.關於三峽的所有詩句

1、《早發白帝城》唐 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譯文: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

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雲繚繞,如在雲間,景色絢麗!千裏之遙的江陵,壹天之間就已經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回蕩不絕。

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2、《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唐 李白白鷺拳壹足,月明秋水寒。

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譯文:白鷺鷥拳著壹條腿,單足立在冰涼的秋水中,月光明如秋水灑滿大江。

白鷺鷥受人驚嚇以後,高飛而起,直向波濤洶湧的使君灘飛去。3、《閣夜》唐 杜甫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譯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4、《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流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譯文: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遊覽。

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壹片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雲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裏行舟。5、《三峽歌》宋 陸遊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雲暮雨渾虛語,壹夜猿啼明月中。譯文:傍晚行船在三峽中,兩岸谷深峽長,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轉千回,幽深的只能依稀看到十二座山當中的九個山峰。

站在船頭,滿目只是蒼翠的山巒,幾乎映滿了整個秋日的天空。早晨雲霞布滿天空傍晚就下起雨來,揮揮灑灑,迷朦了天地。

夜半雨住風停,只有猿猴的悲鳴伴著皎潔的明月回蕩在夜空。6、《詠懷古跡》唐 杜甫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雲山。譯文:關中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躲避戰亂漂泊流浪來到西南。

長久地停留三峽樓臺熬日月,與五溪民族都住在壹片雲山。

2.關於三峽的文章的點評(文章如下)

我來點評壹下:

總的來說作文寫的十分不錯,盡管字數少,但是描寫三峽水寫的惟妙惟肖!

如果這是寫三峽水的作文,妳要自己擬好標題,不能直接寫,要寫註重描寫第壹段!

因為這是描寫山水,第壹段的作用可能的作用有:為文章渲染氣氛,照應標題,為下文做鋪墊,引起下文,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暗示作者心境等等.

提到作者的情感表現,個人有個疑問 上文中“不忍心破壞這壹水面畫卷,我停止了劃槳”和“讓這漫天的水霧滋潤焦燥的心靈”是否矛盾?壹個寫作者心靜如水,壹個又是被這風景所滋潤了焦躁的心靈?

就拿上文中第壹句“到了冬天或春天的時候,三峽的水可以總結為急”而言,是壹本段的中心句,很明顯 說明這壹段是寫三峽水的急,所以這壹段就應該註重寫三峽的水的劇烈變化,通過詳細的形狀,速度,動作,加以擬人,比喻,排比的方法,從而說明水的急,快,狠! 從碧綠的深潭,映照著兩岸高聳入雲的青山,顯得更加雄偉奇迤。。,仿若讓人擺脫了城市的汙濁。“這些來說不符合第壹段,妳可以另外起壹段,著重寫三峽水的深。

第二段是寫作者的所感受到瀑布所帶來的震撼,盡管寫的不錯,但個人認為,增加部分聲音,形狀,及其他的描寫瀑布的雄偉壯大,是否能畫龍點睛呢?

最後寫作時,註意要註重空間的描寫,所描寫的客觀事物是伺時並存的,各種事物在我們眼前是同時出現的,但是要用語言把它們描寫出來,卻必須有先後之分。作者在描寫的時候,必須假定讀者並沒有見過他所描寫的事物。

祝妳寫作

成功!

3.要描寫三峽的詩句

早發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寫作背景: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壹作《下江陵》。

《早發白帝城》譯文:

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雲繚繞,如在雲間,景色絢麗!千裏之遙的江陵,壹天之間就已經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回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早發白帝城》賞析:

全詩四句全在壹個“流”字,以體現詩人遇赦之後,從此海闊天空的爽快心情。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壹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壹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遊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壹壹有著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裏”和“壹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裏,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壹日”而行“千裏”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壹樣。壹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壹處,山影也不止壹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壹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劄樸》)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壹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壹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壹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壹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看這首詩的氣勢的豪爽,筆姿的駿利,還不能完備地理解全詩。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壹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來作韻腳,使全詩顯得格外悠揚、輕快,回味悠長。前人對這首詩好評如潮,如楊慎《升庵詩話》:“驚風雨而泣鬼神矣。”清代乾隆禦定《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裏,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丁龍友評價:“此是神來之調。”吳昌琪《刪訂唐詩解》卷壹三:“插猿聲壹句,布景著色之。”應時《李詩緯》卷四:“等閑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千百年來,這首詩壹直被人們視若珍品。

這首詩的名句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學者認為,“兩岸猿聲啼不住”是隱喻李亨兄弟相殘。

以上所以資料都是復制相關網頁的只是希望同學們能夠知道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可以不用給分,但是要頂起來。

4.酈道元的《三峽》全詩

三峽(459人評價) 8.3朝代:南北朝作者:酈道元原文: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5.贊美三峽的語段

自古以來,三峽就被喻為長江的珠冠。

騷人墨客,無不濃墨重彩,狀而繪之。“眾水會涪萬,瞿塘爭壹門”(杜甫《長江二首》)“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李白也沒有少寫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三峽(《上三峽》)他的《早發白帝城》、《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戶曉。

而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峽重復重,陽臺碧峭十二峰。”也點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當代,寫三峽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萬仗,夔巫鎖西風。江流關不住,眾水盡朝東。”

(陳毅《詠三峽》)而郭沫若的詩則把三峽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萬山磅礴水濁莽,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無。”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雲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詞賦動江關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象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壹體君臣祭祀同長江三峽,原本就是匯聚自然山水精華的畫廊,有著無限風光。然而,當大量的文化品質註入這片山水之後,它的山嶺、激流裏,更有了思想的光澤;它的晨嵐、夕照中,就有了人性的靈光。

自然山水與人文情懷的融合,使三峽成為令人心馳神往、激情洋溢的勝境。置身在這裏的山水煙嵐中,總能聽到關於三峽的神奇傳說、吟山誦水的詩句,眼前還會不斷飄逸出那些熟悉又久遠的身影,他們仿佛是這山水的精魂,消釋人們心中的恐懼,化解人們身上的困倦,使每壹個走進三峽的人,在飽覽山水風景時又受到壹次文化的洗禮。

歷史上曾有不少霸主英豪,在這裏拉開架勢陳兵布陣,鏖戰爭殺。然而猛士震天動地的吶喊,早已在江濤聲中消散於無形,金戈鐵馬的場景,盡被淹沒在浪湧之間。

號稱壹世梟雄的劉備誌在“匡扶漢室”,然而最終只能無奈地托孤於白帝城,只留下長長的嘆息在這裏,山水依然,而英雄的功業已無蹤影,正如明朝才子楊慎的詞中寫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跋涉在三峽,見過眾多大江大河的酈道元,變得更加激情洋溢。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酈道元探險求真的精神和描山繪水的才情,在三峽這個背景下,有了更加飽滿豐沛的神氣和堅韌的風骨。三峽在給人靈感與自信的同時,也在為中國的文化註入強大動力。

文學史上兩個最有光芒和神采的人物,當數李白和蘇東坡。十分奇妙的是,他們生活在不同時代,卻都是通過三峽走出巴山蜀水,走向廣闊的中原大地,走上唐詩和宋詞的高峰。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初次離別故地的李白,盡管深情繾綣,但那方山水啟動了他的遐想和激情,寫出了至今讓人心動神往的詩章。

後來李白發配夜郎,途經三峽時恰逢特赦消息傳來,驚喜交加之際,他再次走出三峽,壹首《早發白帝城》,情如激流,興意酣暢,湧動著長久不衰的力量,沖擊著無數人的心靈。經過三峽來到中原的蘇家父子,把眾多的峽江風景,不盡的詩情畫意寫在《南行集》裏,不僅給當時的文壇註入了生氣,而且最終為宋詞帶入了激越豪放的全新氣象。

遍觀天下眾多的山水勝地,還沒有哪裏能像三峽壹樣,讓壹代又壹代的文化人心儀不已。當他們走進這片山水之後,內在的堅韌、剛烈便顯現出來,壹種深厚、挺拔的文化風骨、人格尊嚴便昭然於峽江之上、群山之中。

同樣,也沒有哪壹方山水勝景,能像三峽這樣把歷朝歷代的文化宗師巨匠深深吸引,使這裏在千百年中,壹直有星光閃耀的人物不顧山高水險,在這裏流連高歌,休憩沈思。壹生困苦的杜甫,在漫長的奔波不定之後,終於在三峽過上了幾年平靜而舒心的日子,可以靜下心來梳理歲月,反思歷史,面對八陣圖去感慨“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往事;也可以凝視高山激流,靜觀山雨煙嵐,還可以在夔州栽種蜜棗,體驗憂苦壓抑後難得的恬靜。

也是在三峽,劉禹錫和白居易,先後從純樸的民風裏、特有的民歌中,吸取了新鮮的營養,他們不僅用《竹枝詞》的形式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並為唐詩的神完氣足帶來了新的韻致。王維、薛濤、陳子昂、陸遊、朱熹、黃庭堅、歐陽修、王安石、楊慎……漫長的歲月中,三峽的雄渾山水,因吸引了無數深情的眼光而變得情意深厚。

朝代更叠中,三峽不變的山水,因承受了無盡的詠嘆,而顯得從容又光彩照人。三峽,在眾多文化人的深情眷顧中,漸漸成為壹種文學的景觀,壹種自然山水與人類文化和諧統壹的境界。

6.酈道元的《三峽》全詩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註釋: (1)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遊重慶、湖北兩省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裏。 (2)略無:毫無。 (3) 闕:通“缺”,空缺 這裏是中斷。 (4) 嶂(zhàng):高的像屏障壹樣的山峰 (5)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若 非:不是 (6)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7)曦(xī):日光,這裏指太陽。 (8)襄,上。 陵,丘陵,小山包 (9)沿:順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10)或:有時。王命:皇帝的聖旨。宣:宣布,傳達。 (11)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東。朝:早晨 (12)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 (13)雖:即使。 奔:飛奔的馬。禦:駕著。 (14)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禦風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壹清《水經註刊誤》) 疾:快。 (15)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綠潭:碧綠的潭水。 (16)回清倒影:回旋著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7)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高的山峰 (18)懸泉:懸掛著的泉水。飛漱:飛流沖蕩。漱:沖蕩。 (19)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20)良:實在,很 (21)晴初:天剛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2)屬引:連續不斷。屬(zhǔ):連續。引:延長。淒異:淒涼怪異。 (23)哀轉久絕: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絕:消失。 (24)巴東:漢郡名,在現在重慶東部雲陽,奉節,巫山壹帶。 (25)沾:打濕。 (26)三聲:幾聲。三,這裏不是確數 (27)裳:(cháng)衣裳。

譯文:

在七百裏長的三峽中,兩岸高山連綿不斷,壹點缺口都沒有;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把太陽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丘,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有時皇帝的命令急著宣告,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達江陵,這中間有壹千二百多裏,即使騎著快馬,駕著疾風,也沒有坐船快。 到了春冬兩季的時候,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當秋雨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樹林清涼山澗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長鳴,聲音持續不斷,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裏傳來猿啼的回響,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歌中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7.李白對三峽的景色描寫的詩

《上三峽》 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及三暮,不覺鬢成絲。 《宿巫山》 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裏長。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壹沾裳。 《三峽歌》 陸遊 十二巫山見九峰, 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雲暮雨渾虛雨, 壹夜猿啼明月中。 《入峽次巴東》 白居易 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

萬裏工程三峽外,百年生計壹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

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 《曉行巴峽》 白居易 際曉投巴峽, 餘春憶帝京。

晴江壹女浣, 朝日眾雞鳴。 水國舟中市, 山橋樹杪行。

登高萬井出, 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語, 鶯為故國聲。

賴多山水趣, 稍解別離情。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竹枝詞九首》(其七) 劉禹錫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閑平地起波瀾。 《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峽重復重,陽臺碧峭十二峰。

荊王獵時蓬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濕艷姿,行雲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 《瞿塘峽》 張問海 峽兩蒙蒙竟日閑, 扁舟珍落畫圖間。

便將萬管玲瓏筆, 難寫瞿唐兩岸山。 《秋興八首》(其壹) 杜甫 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壹系故園心。

寒在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長江》 杜甫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壹門。

朝宗人***悒,盜賊爾誰尊? 孤石隱如馬,高蘿垂飲猿。 歸心異波浪,何事即飛翻?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出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8.帶三峽的詩句有哪些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三峽 酈道元 春冬這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瞿唐峽 清 張問海 峽兩蒙蒙竟日閑 扁舟珍落畫圖間。 便將萬管玲瓏筆, 難寫瞿唐兩岸山。

三峽歌 宋 陸遊 十二巫山見九峰, 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雲暮雨渾虛雨, 壹夜猿啼明月中。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 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灩預驚波穩泊舟。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歸京 唐白居易 水陸四千裏,何時歸到秦? 舟辭三峽雨,馬入九衢塵。 有酒留行客,無書寄貴人。

唯憑遠傳語,好在曲江春。 入峽次巴東 唐白居易 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

萬裏王程三峽外,百年生計壹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

兩片紅旌數聲鼓,使君艛艓上巴東。 三峽聞猿 唐貫休 歷歷數聲猿,寥寥渡白煙。

應棲多月樹,況是下霜天。 萬裏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峽聞猿 唐慕幽 誰向茲來不恨生,聲聲都是斷腸聲。

七千裏外壹家住,十二峰前獨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廟,蠻煙寒鎖夜郎城。

憑君且聽哀吟好,會待青雲道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