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西漢,趙過推廣耦犁。
3)隋唐,出現曲轅犁。
中國古代耕作技術
4)春秋戰國,壟作法。
5)西漢,代田法。
6)西漢後期,區田法。
7)魏晉南北朝,耕耙。
中國古代水利灌溉技術
8)春秋戰國,都江堰。
9)曹魏,翻車。
10)唐代,筒車。
11)宋代,水力高轉筒車。
12)明清,風力水車。
13)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14)小農經濟的利弊:利,①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②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③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弊,①規模小,阻礙社會分工與商品經濟的發展,阻礙近代社會發展②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③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
15)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大的阻礙是,小農經濟。
16)商周,進入青銅器鑄造的繁榮時期。
17)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局面。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
18)西周晚期,鐵器出現。
19)戰國時期,鐵農具推廣。鑄造鋼劍。
20)東漢時期,杜詩發明水排,冶鐵技術提高。
21)魏晉南北朝,灌鋼法。
中國制瓷業技術
22)商朝,原始瓷器。
23)東漢,先後生產青瓷、白瓷。青瓷達到成熟。
2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
25)宋代,湧現壹批名窯。
26)元代,景德鎮發展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27)明清,景德鎮成為“瓷都”。
中國古代對外貿易
28)西漢,開始“絲綢之路”。
29)唐朝,中國向國外輸出瓷器。
30)元朝,泉州成為世界第壹大港。
31)明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海禁:直接原因——明朝統治者擔心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
閉關:直接原因——清朝統治者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
實行這兩個政策的根本原因——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占主體。
客觀原因——西方殖民者向東方殖民擴張。
主觀原因——統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盲目自大。
主要影響: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成為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
中國古代商業
32)隋唐,出現櫃坊(銀行雛形)和飛錢。
33)宋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34)宋代以前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有特定的交易區域;有嚴格的交易管理;有專門的管理官員。
35)宋代的市(市場)和坊(住宅區)的發展: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直接監管。
36)範蠡,被後世商人尊為祖師。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
37)商周,出現井田制。
38)戰國,商鞅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確定了土地私有制。
39)魯國,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化。確立初稅畝(農業稅)。
40)北魏,均田制。
41)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重農抑商
42)戰國,商鞅變法首倡。
43)西漢,漢武帝推行壹系列抑商政策。
44)實行重農抑商的目的:鞏固封建統治,是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影響:阻礙商品經濟發展,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阻礙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
45)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內容:前期興辦軍事工業;後期興辦民用工業;籌辦海防;創辦新式學堂)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6)19世紀60~70年代,產生。原因:洋務派的誘導。列強資本輸出進壹步破壞自然經濟。
47)19世紀末(甲午戰爭以後),初步發展。原因: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列強資本輸出進壹步破壞自然經濟。
48)1912-1919(壹戰期間),短暫的春天。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壹些障礙②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壹些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③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高漲④壹戰期間,列強放松了對華的經濟侵略。表現: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
49)1927-1936(國民統治前十年),較快發展。
50)抗戰爆發後,沈重打擊。表現: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毀滅性的打擊)
51)抗戰勝利後,萎縮。表現:民族工業陷入絕境。
52)認識: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中國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53) 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築唐胥鐵路,標誌著中國鐵路誕生。
54) 1909年馮如制成中國第壹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
55) 1920年,中國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標誌著中國民航業拉開了序幕。
56) 20世紀初,第壹部市內電話開通。
57)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是中國電訊事業發展最快的時期。
58) 1873年,艾小梅創辦國人最早在中國境內的報刊 《昭文新報》
59) 1905年,《定軍山》首映成功標誌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
60) 中國第壹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61) 中國第壹部榮獲國際榮譽的影片,《漁光曲》
62) 20世紀60年代末,互聯網誕生(第四媒介);90年代後風靡全球;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互聯網優勢:集報紙、廣播、電視的優勢於壹體;費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63) 四大媒介: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
64) 《時務報》宣傳維新變法
65) 《民報》宣傳民主革命
66) 《新青年》宣傳民主與科學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思想解放運動。
2)孔子代表沒落奴隸主的利益。思想:核心“仁”、“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類無教”、以德治國。
1)孟子,思想:“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
2)荀子,思想:“仁義”“王道”、“君舟民水”、性惡論。
3)老子,思想:“無為而治”
4)韓非子,思想:法治
5)墨子,思想:“兼愛”、“尚賢”、“非攻”
6)明末清初產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儒家思想演變歷程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礎。
▲戰國時期: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家思想體系更加完善,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漢代: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壹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大力宣揚“君權神授”思想,還提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壹”的學說,以及提出“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標準。
▲魏晉隋唐時期:魏晉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華,有了新的發展。隋唐時期儒學發展進入輝煌時期。
▲宋代:儒學從佛教道教中汲取有益內容,完成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成為新興的儒學。如程朱理學。
▲明代:王陽明把理學發展到壹個新的階段,號稱“心”學。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位進步的思想家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性繼承,使儒學重新煥發了生機。
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世界的原因
①長期相對穩定的政治格局
②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③各民族間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衰落,整體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落後的社會生產關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束縛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②中國封建統治者歷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壓制了手工業的發展。
③封建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
百家爭鳴,中國第壹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變法,中國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近代第壹次)
辛亥革命,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運動,中國第四次思想解放潮流。
地主階級抵抗派主張了解世界,學習西方,鞏固封建統治。
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學習科技,引進先進軍事科技器物,達到富國自強的目的。
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選中國政體。
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
▲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質就是借助西方科技維護中國的傳統封建制度。
▲圓周率的精確度曾標誌著壹個國家的數學水平。
▲《詩經》是中國成熟詩歌形成的重要標誌。
▲毛澤東思想成熟的標誌:《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
▲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五四運動後,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
世界文學藝術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思想背景:人們普遍覺得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制度並不如啟蒙思想家們描繪的那樣美好,使人們普遍對現實社會感到失望。
內容:不再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
創作風格: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
▲現實主義文學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批判社會的罪惡。
▲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兩次世界大戰、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深刻影響了文學的發展。
特點:強調集中表現自我,手法怪誕,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沒有明顯的理由,體現了精神危機。
▲新古典主義美術特點:強調和突出理性,註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
▲浪漫主義美術特點:註重表現人的感情,強調色彩的運用。
▲現實主義美術特點:註重表現社會現實。
▲印象畫派特點:醉心於光和色的研究。
▲現代主義美術特點:反傳統反理性,重視藝術家內心的“自我感受”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特點
中國古代的法律是皇帝意誌、君主專制統治的體現,是君主專制用以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