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唐詩宋詞中的邊塞風情

唐詩宋詞中的邊塞風情

1.範仲淹 《漁家傲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賞析: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2.李賀《雁門太守行》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賞析:角聲:號角之聲,軍隊用為號令;“塞上”句:北方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褐色的泥土,所以稱為“紫塞”。燕(yān煙):同“胭”。胭脂:紅色的化妝品。這兩句大意是:在壹片肅殺的秋景中,號角聲漫天遍野;暮色中的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發出濃重的暗紫色。

兩句詩既是寫景,也是寫事:在萬木搖落的深秋,在號角聲的鼓舞下,唐軍將士士氣高昂,奮力戰鬥,與敵人從白晝壹直廝殺到黃昏。褐色的塞土上灑下了殷紅的血跡,夜霧中紫紅的顏色顯得更加濃重。這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詩句可用來描寫長城內外特有的景色,取其秋聲蕭瑟,號角悲壯之意;也可用於描寫戰爭場面。

3.王昌齡 《從軍行(之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賞析: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裏,卻同在壹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 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 了。另壹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裏存在兩種誤解:壹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 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壹種誤解即因後壹種誤解而生。壹、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 北面,橫亙著綿廷千裏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壹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 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壹個鳥瞰,壹個概括。為什麽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 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壹是吐蕃,壹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壹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 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 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註,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 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裏。

4.王昌齡 《從軍行(之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賞析:“大漠風塵日色昏”,由於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壹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狂風起時,飛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後面,並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但這不光表現氣候的暴烈,它作為壹種背景出現,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勢下,唐軍采取什麽行動呢?不是轅門緊閉,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加快行軍速度,戰士們半卷著紅旗,向前挺進。這兩句於“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壹支勁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這支軍隊卷塵挾風,如壹柄利劍,直指敵營。

5.王昌齡《從軍行(之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