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誌未酬”應該是後人感嘆修飾的,指的是諸葛亮為了攻魏,曾經六次上祁山。蜀漢末年統治者建興十二年(234),統率大軍,隨後出斜谷,占領五丈原,與司馬懿隔渭河相持百余日。八月,死於軍中。表現了對諸葛亮敬業精神的極大敬佩和對其未竟事業的遺憾。
原詩:
書香唐朝:杜甫
著名總理的廟宇在哪裏,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深深的松樹林裏。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
第三個召喚加重了他的國家事務,他給了兩代人他的真心。但是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從那以後英雄們就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
解釋:
武侯諸葛亮祠堂在哪裏找?在成都郊外茂密的柏樹林裏。綠草倒映在臺階上,應露出春色,樹上的黃鸝透過枝頭婉轉歌唱。三訪茅廬頻繁商言天下大計,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他在開始攻魏的時候就死在了軍中,這常常讓古往今來的英雄感到衣襟流淚!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漂泊的生活,來到成都,定居在浣花河畔。公元760年春,遊諸葛武侯祠,寫下這首感人肺腑的詩。
贊賞:
《書香》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第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壹首詠史詩。這首詩通過遊覽歷史遺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才華、對兩朝的輔佐和對國家的忠誠的贊美,以及對諸葛亮過早開始和去世的遺憾。
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患難之情,字裏行間蘊含著思人之情。這七律篇章曲折,自然緊湊。
前兩聯寫情景,灑脫易脫;兩會討論結束後,人們突然變得情緒低落。整篇文章從風景到人物,從尋找和致敬到追憶,從嘆息和緬懷到落淚,令人沮喪又豪邁。全詩心大,情深,情濃而莊嚴,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智德的崇敬和功業未成的心情。全詩集情、景、議於壹爐,既評論歷史,又蘊含現實。是歷代歌頌諸葛亮的詩詞中的絕唱。
百度百科-書香(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