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代詩歌意象大全

古代詩歌意象大全

詩詞鑒賞常見意象和典故151例 [上]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要求考生分析為什麽“折柳”是全詩的關鍵。要回答這個問題,考生必須具備壹定的古典文化知識,充分認識“柳”這壹特殊意象的內涵。該詩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習俗在唐時最盛,如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後,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系。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周邦彥《蘭陵王?柳》:“柳陰直,煙裏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柳條過千尺。”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代詩歌中離情常常與柳相關合,其原因首先是由於二者之間具有壹種“同構”的關系,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柳這壹特殊意象的形成,是歷史文化積澱的產物,受到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規定與制約,具有壹定的約定俗成性。像“柳”這樣的意象,中國古典詩歌中還有許多。

這些事物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文化賦予了某種特定內涵的事物。如歲寒三友中的“松”,中國文化賦予它“堅韌挺拔”的性格,“竹”則賦予它“剛正有節”的節操,“梅”則賦予它“傲霜鬥雪”的風骨,“水仙”則是“冰清玉潔”的象征,“杜鵑”則代表壹種悲劇氛圍。鑒賞古代詩歌需要了解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內涵。下面舉例加以說明。

1、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壹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壹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壹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裏征人三十萬,壹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壹時間都擡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高考古典詩詞常見意象集釋

古代詩歌中壹些常見的意象主要有

1、 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雕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氣節 積極向上

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後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

松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

松: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壹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壹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梧桐:梧桐是淒涼、淒苦、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淒涼寂寞的深宮裏,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壹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2、 花草類:

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花落:雕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桃花:象征美人

蘭:高潔

牡丹:富貴 美好

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隱逸 高潔 脫俗 菊花: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並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範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壹種人格的寫照。

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

更多請見

/archives/2008/20089211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