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這個日子,1981年5月23日,我們在姚家溝發現了朱鹮壹家子!
作為鳥類專業工作者,找到了朱鹮就是為人類拯救它提供了壹線希望,當然是件值得歡樂的喜事。然而,我們從望遠鏡中觀察到,三只幼小的朱鹮瘦弱不堪,顯得精神萎靡。這幼小的生命明顯地告訴我們,它們的父母沒有能力填飽它們的肚子,老朱鹮滿足不了它們日益增大的食量。這不由得使我們心中對這三只幼鳥能否成活下去產生了憂愁之感。
原來,喜歡在村莊附近棲息的朱鹮,也由於受到了人的威脅,躲進深山,對壹個物種來說,要它們在短期內改變遺傳下來的習慣性,哪怕是微小的改變,在自然界中亦不是簡單的事。從低山丘陵帶食物豐富區,退到海拔八百米以上的中山帶食物資源貧乏地區,對善於高飛的朱鹮來說並非小事。三、四百米的高度雖說是輕而易舉,偶然的光顧是毫無影響的,但要長期生存繁衍下去,而又要保持家族興旺,是不太可能的。朱鹮雖屬於有脊椎的高等動物,可不具有自己生產食物的本領,完全是靠天吃飯的,更何況它是靠肉食為生。而秦嶺南坡雖屬亞熱帶溫濕地區,但隨著地勢高度的變化,溫度也是有著明顯的差異。姚家溝比平川丘陵的氣溫約低五度左右,日照的時數也短了三小時左右,低水溫限制了水生動物的數量。朱鹮在這裏生活因食物不足,幼鳥的成活率自然地要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