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有關王昌齡的《出塞》原文內容是什麽並用斜線畫出朗誦時的節奏為?

有關王昌齡的《出塞》原文內容是什麽並用斜線畫出朗誦時的節奏為?

回答:《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秦漢以來,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離家萬裏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如果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還在,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作品賞析:這是壹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大多數人將邊塞當作求取功名的壹種出路。壹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壹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裏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壹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壹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裏長征人未還”,“萬裏”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裏,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作者簡介:王昌齡是盛唐詩壇壹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壹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壹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沈,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