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板書設計: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壹、主題
遊子的離別相思之情
壹、藝術特色
1、以樂襯哀(反襯)
2、以虛襯實(懸想)
3、婉曲奇想(思婦調)
《涉江采芙蓉》教學反思1:
《涉江采芙蓉》是壹首東漢時期的文人五言詩,劉勰和鐘嶸都給與了高度的評價。劉勰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更是毫無誇張的說是?驚心動魄,可謂幾乎壹字千金?。古詩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古詩鑒賞也是高考的必考項目。選擇這首詩進行比賽是想對古詩教學進行壹個展示和探索,也想讓各位評委給出指導意見,以便將來更好地進行古詩教學。
這首詩在環節設計上,還是比較清晰合理的。通過整體感知,反復誦讀,讓學生初步理解古詩。然後通過分析意象和展開想象對詩歌進行深度的理解,最後對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還是女子進行討論。整個過程還把詩歌的表達技巧通過壹些例子教給學生,不僅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時候觸類旁通,也讓學生掌握壹些鑒賞詩歌的方法。學習完古詩,用《古詩十九首》中同壹主題的《庭中有奇樹》進行比較閱讀和鑒賞。教學效果整體上在實際課堂教學上能夠得到實現。但是有兩個問題自己壹直在思考,這也是古詩教學方面壹直存在的問題。
首先,人們經常說?詩無達詁?,意思是詩歌是語言的品味和情感體驗的壹個過程,它適合反復吟詠,自己體悟,實在不適合壹字壹句的翻譯,否則,破壞它意境和情感的整體性,這違反詩歌鑒賞的原則。可是實際教學當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讀,在壹些字詞和意象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學生根本無法
真正透徹的理解詩歌,更談不上情感的***鳴。而且在高考中詩歌鑒賞就是分析壹些詩歌的意象來體悟作者的情感。?詩無達詁?和意象分析,在這種看似矛盾的原則下,盡管課堂上進行了正常的`教學處理,但是還是會有壹些不解的地方。
其次,關於詩歌抒情主人公的討論存在歧義。在統壹發放的《教師教學用書》上,抒情主人公認定為是男子,而在發放的《學習指導》上則認定為女子。存在矛盾的說法,本想讓學生自己討論,最後采用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據,言之有理即可的開放態度。可是進行過反復的比較,和後人高度的評價以及查找資料,認為認定為女子更合適,也更意蘊涵詠。但是這又會形成武斷,學生不能自由的發表見解。其實詩歌本來就是貴在讀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當出現這樣的問題時,具體如何處理還需要具體的探討和改進。
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學反思,筆而記之。
反思2: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程中唯壹壹篇選自《古詩十九首》的文章。這組詩歌文辭淺近,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但是易讀卻不易解(葉嘉瑩語),唯有反復涵詠體察,方覺其深幽曲婉,意味無窮。在學生缺乏相關情感積澱和人生體驗的情況下,想讓他們在壹節課中主動體會到這種幽微婉曲的情致,是需要費些功夫的。我對於本堂課教學中以下兩個方面的努力,體會頗深。
1.立足學情,針對性開展技能訓練
依據?翻轉課堂?的理念,我為本課制作了壹個時長為4分鐘的課前微視頻,在其中增加了?《古詩十九首》基本常識?、?本課疑難字詞字音?、?解讀詩歌情感的常見方法?這三個內容。從課堂的實際情況來看,微視頻中識記性的部分學生掌握得很好,但屬於應用層次的?解讀詩歌的常見方法?這部分內容因個人學生能力的不同,差異較大,大部分學生僅能停留在記憶和簡單應用階段。也就是說,學生能把知識點和方法記住,但不能運用自如,不能舉壹反三,觸類旁通。學生的這個學情正是我教學的起點。為了讓學生對解讀詩歌情感的三種常見方法(意象分析、抓關鍵詞語、析表達技巧)從記憶、理解到運用,我由淺入深、由課外到課內再到課外***進行了4次方法教學或訓練:首先在課前微視頻中做了第壹次教學;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方法分析品味思想情感,讓學生從簡單的詞句中,由只讀出?思念?、?憂傷?之情到讀出了?熱烈?、?急切?、?珍惜?、?失落?、?寬慰?、?無奈?、?無助?、?執著?、?遺憾?、?堅貞?等三起三落的情感變化;課末學生再次用這些方法對晏幾道《臨江仙》中的名句及教師詞作《蔔算子》進行情感解讀;課後讓學生比較《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樹》兩首詩歌抒發情感的異同,使其解讀詩歌情感的能力進壹步鞏固和提高。從教學當堂的檢測來看,方法訓練從始至終的貫穿讓學生的技能得到了有效訓練和提升。
2.還學生以舞臺,讓同伴引領成長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促進者,相對於識記性的知識,學生更需要我們傳授的是方法和技能,而這個學生演練的舞臺,在日常教學中時常被教師占據著。隨著教學經驗的逐漸豐富,我慢慢地意識到,教師要斂起自己的光芒,隱退在學生身後,學生才能有更大的舞臺,他的同伴才是他最好的老師。
為了上好這節《涉江采芙蓉》,我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做了相當多的思考和課堂情境預設,有很多時候學生觸碰到相關話題和預設時,我恨不得壹吐為快。但每在此時,有個聲音就在反復提醒我自己:?忍住!學生自己發現的,就讓他自己來說!?我深知,學生這轉瞬的火花如果得不到表達,他思維的世界裏將永遠是壹片黑暗。為此,在課堂中我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創見,學生能講得到的適當引導、拓展並加以表揚,他的同伴能補充完善的予以鼓勵,經提示學生還想不到悟不出的,老師就無需滔滔不絕地展示自己的學識才華來壓制課堂。新課改的理念告訴我,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肯定來確證自己的能力,老師教了多少不算數,學生學到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探究詩歌的情感,絕大部分的情感都是學生發現、互相補充完成的,教師沒有代替學生思考,甚至連板書也是學生的功勞,學生在思考與判斷中印證能力、鞏固方法,互相學習。而我的作用就是:組織和把握課堂節奏,肯定學生的發現和思考,幫助他們甄別相互間的判斷,針對他們的疑難進行點撥拓展。課堂中我提出的所有問題和假設,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思考,通過思辨使學生對詩歌情感的印象由模糊、簡單變得清晰、豐富。從教學反饋來看,學生思維得到了有效訓練,鑒賞詩歌情感的能力得到提高,達到了預期效果。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例如,學生誦讀方面的指導不夠、部分地方的情感挖掘未到位、提升訓練時間略顯局促等,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