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無數詠物詩中,為什麽駱賓王的《詠鵝》流傳最廣?

無數詠物詩中,為什麽駱賓王的《詠鵝》流傳最廣?

《詠鵝》詩壹出,多少孩子牙牙學語之時便開始用稚嫩的聲音“鵝鵝鵝”地吟誦?今天咱們就好好講壹講這首看似簡單,其實背後大有文化深意的《詠鵝》詩。

《詠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的意思不難理解。

鵝啊,鵝啊,鵝啊,妳彎曲著脖子向天歌唱,白色的羽毛浮在綠水之上,紅色的鵝掌波動著清波。

但縱然是令人驚艷的後兩句,其實只是對對子的水平而已,為什麽這樣壹首普普通通的詠物詩反而成為中國流傳最廣泛的詩歌之壹呢?這要從從古自今的“神童文化”說起。

古人認為,皇權天授,而順理成章地,但凡有所成就,官位顯赫,學識通達的人都與普通人不壹樣,他們天賦異稟,從小就與別的孩子有區別。所以翻閱各種人物傳記,往往能看名人在幼時便有驚人之舉,我將之成為“神童文化”。

例如,李白七歲的時候,便吟出“李花怒放壹樹白”的句子,因此取名為李白;

張九齡很小的時候便能用對對子的方法戲耍成人;

王勃六歲就能寫好文章,九歲就能指出《漢書》中的錯誤;

古人似乎特別喜歡誇耀自己孩子的獨特之處,但凡有些不壹樣的舉動,都會被長輩親屬四處宣揚,津津樂道,有時候也因此有誇大的嫌疑,記錄進史書之中也只能當逸事來看待。

言歸正傳,《詠鵝》詩正是“神童文化”下的產物,民間傳說這首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做,當時有客人來家中做客,客人為了試探駱賓王就讓他對著池塘裏的鵝作詩,駱賓王因此創作了此詩。

完整地看待這個故事妳會發現有很多巧合,恰好有壹個小孩子(駱賓王),這個小孩子恰好做了壹件出人意料的事(寫詩),又恰好有長輩客人在場,按照中國古人的性格,這件事壹定會到處宣揚,順便給駱賓王冠上壹個“神童”的頭銜。天和地利之下,這首詩不火都不成。

其實現代的父母心理和古人壹樣,喜歡到處誇耀自己的孩子,只不過想要成為現代的神童要求比古代高了太多!另外,現代的神童很容易被證偽,因此我們才很少聽到誰家的孩子是神童這樣的說法。

最後,放上壹首《詠貓》供大家取樂。

《詠貓》

貓,貓,貓,見人它就撓。

上蹦又下跳,讓人找不著。

只寫有趣的文章,歡迎關註詩詞趣讀,不好玩妳來找我!看完點個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