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壹個地地道道的左權姑娘,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故鄉的元宵節了,左權過年,年三十,初壹不熱鬧,正月十五元宵節才是年的高潮,十五那天,家家門口都會壘旺火,先用磚頭起壹個平臺,四面流進氣孔,然後用蜂窩煤逐層向上壘城塔狀,外面用壹圈圈鐵絲箍住,太美了,旺火寓意著來年紅紅火火,風調雨順,財源廣進。
元宵節晚上村民相鄰三三兩兩在旺火四周,邊烤火,邊猜燈謎,邊觀賞著煙花,邊欣賞著我們小花戲和社火遊街的精彩表演。
左權小花戲,是壹種載歌載舞並且具有壹定故事情節的表演形式。抗戰時期,“遼縣”易名為“左權縣”後,“文社火”的稱謂逐步由“小花戲”取代,“武社火”表演形式為舞獅子,耍龍燈之類的。藝術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每年的元宵節,村民們都要根據當地發生的各種新鮮事兒,改編成民歌、小花戲,等文武社火在大街小巷遊行完畢之後,小花戲會在村裏的戲臺上給父老鄉親展示“左權小花戲”的風采!扇子是左權小花戲的典型代表道具,沒有扇子就不能稱其為“左權小花戲”,五顏六色的扇子舞動起來,就像壹只美麗的蝴蝶。這種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極大豐富了鄉民民間舞蹈的表現力。如今,左權縣也因此被評為全國藝術之鄉,2014年左權縣也因此申報為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圖是我10歲那年和姐姐在家門口的合影,在我們的身後掛著紅燈籠,壘著旺火,照片雖然模糊,但我記憶猶新。兒時的元宵節,姐姐每年會早早給我畫好妝,給我紮兩個美美的麻花辮,姐姐手裏捧著我表演小花戲的扇子,我們當時那個開心啊,無與倫比。可惜的是,我穿上小花戲服的照片沒保存到現在。回憶起來,在舞臺上我們小花戲呈現給父老鄉親那種快樂,如今在我看來,我們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用心,用我們的愛,投入了這場激昂的旋律中,從父老鄉親們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今天左權人的自信與幸福。
故鄉的元宵節,留給我的是深刻的,美好的,是值得壹生回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