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枯黃雕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壹江秋水壹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壹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編輯本段]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扣詩題“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見“早寒”景象,“北風江上寒”更多地著眼於自身的感受。兩句詩很具體的寫出了季節氣候特點,應該說,就是寫實;但這兩句寫早寒景象的詩是為下面的抒情做準備的,所以又有起興的作用。面對秋末冬初的蕭條景物,不禁勾起思鄉情懷,於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鄉:家鄉在襄水灣曲處,遠隔著楚地雲天,很遠哪!遠隔難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鄉淚客中盡”,正面抒發了思鄉,壹個“盡”將詩人的思鄉之情作了盡情的抒發。如此思鄉,當然就想到回鄉,於是才有“孤帆天際看”的表現。看天際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鄉的念頭。這念頭實在是鄉思所致,然而想回鄉,也沒有那麽容易,因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來可以詢問,但江水與海相平,水勢漫漫,又到哪裏去問路呢?
最後兩句,從表面看寫歸路之難,仔細推敲我們發現這裏不是純粹寫實,有著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與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遊漫遊過壹次,開元十七年至二十壹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詩可能作與漫遊時期。因離鄉日久,觸景生情,便在詩中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並抒發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寫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稱之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這是壹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詩人在異鄉遙望故鄉,深深地眷念襄陽、襄水,但故鄉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鄉之淚、遙看天際孤帆。這壹種飄零之感只有羈旅中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此詩的最後兩句既實寫當時情形,又隱喻詩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這首詩透露出作者長安碰壁之後的牢騷和惘然,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壹體,深沈含蓄。
根據詩的內容看,大約是作者漫遊長江下遊時的作品。當時正是秋季,天卻相當寒冷。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再加以當時作者奔走於長江下遊各地,既為隱士,而又想求官;既羨慕田園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此詩流露的感情是相當復雜的。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本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這是壹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解說]秋風起,樹葉飄落,大雁南飛,詩人在長江之上遙望雲端,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想象遠處雲彩之下也許就是襄水邊的家鄉。看到孤帆從天邊駛過,勾起他乘船返鄉的念頭。但江水漫漫,到哪裏去找渡口呢?言外之意是說自己返鄉的願望壹時還難以實現。
[賞析] 此詩也是孟浩然漫遊途中所作。“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兩句緣鮑照“木落江渡寒”,樹葉飄零,北雁南飛,江上早寒,壹片落寞秋景。詩人在異鄉遙望故鄉,深深地眷念襄陽、襄水,但故鄉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鄉之淚、遙看天際孤帆。這壹種飄零之感只有羈旅中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此詩的最後兩句既實寫當時情形,又隱喻詩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這首詩透露出作者長安碰壁之後的牢騷和惘然,思鄉之情和寫景之句渾然壹體,深沈含蓄
2.無題
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壹首寄情詩。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壹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雕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壹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這是壹首感情深摯、纏綿委婉的愛情詩。
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沈感嘆,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兩個"難"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壹個"難"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後壹個"難"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和離別後雙方所經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麽的艱難和辛酸。第二句則寫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借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雕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樣呢?詩人在這裏用暮春景象進壹步表達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傷。
第二聯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上句以絲盡而死的春蠶,表達自己情絲(思)之纏綿不盡,到死方休;下句則以淚盡而滅的蠟燭,象征自己相會無期的悲哀之淚和愛情的終生不渝。
第三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象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鬢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下句則直接寫出年輕女子寒夜相思的悲涼情境,深夜沈吟,孤寂無伴,會感覺月光的刺骨清寒。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也就更加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深摯。
尾聯詩人運用了"蓬山"、"青鳥"的神話傳說,寄托自己對愛人的撫慰和深長情意。盡管愛情之路困難重重,相愛的人相距遙遠,詩人仍然相信他們的堅貞愛情將產生壹種神奇的力量,壹定會有人像殷勤傳書的"青鳥"壹樣,為他們傳遞訊息,使他們情意綿延,永無盡期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像淚壹樣的蠟油才能滴幹。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雲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鳥壹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就詩而論,這是壹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沈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