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所列的名句都是表現他們抱負的句子)
王勃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運不濟 命運多舛”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於龍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於”,亦稱“初唐二傑”。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績的侄孫。
王勃才華早露,14歲,應舉及第,後來他的才華更是鋒芒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為初唐四傑。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鹹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今存有《王子安集》。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說法。壹種說法根據楊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說他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歲。據此推斷,王勃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另壹種說法根據王勃自己寫的《春思賦》:“鹹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鹹亨二年即671年。據此,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現在大多數學者多以後壹種說法為準,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
曹操“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曹操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據說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後成為曹騰養子並改姓繼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麽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颙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此據《後漢書·許劭傳》,裴松之註引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時顯露頭角,後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壹,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董卓死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先後戰勝了呂布、袁術,並接受了張繡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並於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壹了中原地區。公元208年,成為東漢政權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2年又擊敗了漢中張魯,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漢獻帝派禦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王,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操壹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謚為“武皇帝”。
劉禹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代中期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有“詩豪”之稱。世稱“劉賓客”劉禹錫生於嘉興(當時屬蘇州),彭城(江蘇徐州)或河南洛陽(有待考證),漢族,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縣)。
劉禹錫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壹員,他的家庭是壹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壹。
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自甘沈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創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
壹度奉詔還京後,劉禹錫又因詩句“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裏創作了大量的《竹枝詞》。名句很多,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寫了著名的《西塞山懷古》:“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壹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首詩為後世的文學評論家所激賞,認為是含蘊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
其詩現存800余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創《憶江南》詞牌。劉禹錫早年與柳宗元齊名,世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也稱“劉白”。有《劉夢得文集》(又稱《劉中山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