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哲學生活常考古詩句

關於哲學生活常考古詩句

1.關於哲學的詩句

1、《臨江仙·送錢穆父》——宋代:蘇軾

壹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壹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譯文:自從我們在京城分別壹晃又三年,遠涉天涯妳奔走輾轉在人間。相逢壹笑時依然像春天般的溫暖。妳心如古井水不起波瀾,高風亮節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悵因妳要連夜分別揚孤帆,送行之時雲色微茫月兒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太淒婉。人生就是壹趟艱難的旅程,妳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鵲橋仙·纖雲弄巧》——宋代: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3、《斷句》——宋代:蘇麟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譯文:靠近水邊的樓臺(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4、《蜂》——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文: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裏鮮花迎風盛開,哪裏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妳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5、《小松》——唐代: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譯文: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

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雲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

2.在哲學中經常考到的詩句有哪些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哲理是:新舊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新事物是從舊事物中孕育出來的。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哲理是: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的觀點。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沈淪。”——唐詩《涇溪》

哲理是:矛盾雙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清代阮元《吳興雜詩》

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有關哲學的詩句

1.(陸遊《遊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嶽》: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登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13. 蘇軾 《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蘊含人生哲理的古詩詞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劉彜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嶽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誌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誌》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遊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誌》 28、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四、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陸遊《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沈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5.關於哲學的詩句、成語或警句

哲學名言名句匯總 ------------------------------------------------------- 思想不是妳要它來它便來,而是由它自己決定它的來去。

——叔本華 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壹無所知。 ——蘇格拉底 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於水。

——泰勒斯 使壹切非理性的東西服從於自己,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的規律去駕馭壹切非理性的東西,這就是人的最終目的。 ——費希特 凡是現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現實的。

——黑格爾 萬物的和平在於秩序的平衡,秩序就是把平等和不平等的事物安排在各自適當的位置上。 ——奧古斯丁 凡是活著的就應當活下去。

——費爾巴哈 假如進化的歷史重來壹遍,人的出現概率是零。 ——古德爾 客觀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還沒有意識的詩篇 ——謝林 凡夫俗子只關心如何去打發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應用時間。

——叔本華 我們喜歡別人的敬重並非因為敬重本身,而是因為人們的敬重所帶給我們的好處。 ——愛爾維修 人類的生命,並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恒。

——尼采 真理是時間的產物,而不是權威的產物。 ——培根 權利的相互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

——霍布斯 給我物質,我就用它造出壹個宇宙來。 ——康德 壹切確定的皆否定。

——斯賓諾莎 知識歸根結底由經驗而來。 ——洛克 沒有物體,只有運動。

——伯格森 壹開始,問題就是要把純粹而緘默的體驗帶入到其意義的純粹表達之中。 ——胡塞爾 思就是在的思,……思是在的,因為思由在發生,屬於在。

同時,思是在的,因為思屬於在,聽從在。 ——海德格爾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

——海德格爾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於大地之上。 ——荷爾德林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維特根斯坦 人的意識屈從於物化結構。 ——盧卡奇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 科學家在思想中給予我們以秩序;道德在行動中給予我們以秩序;藝術才在對可見、可觸、可聽的外觀的把握中給予我們以秩序。 ——卡西爾 物體的意義是通過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確定的。

——梅羅.龐蒂 我不能給自己或是別人提供那種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樂。這種快樂對我來說毫無意義,我也不能圍繞它來安排自己的生活。

——福柯 科學性的語言遊戲希望使其說法成為真理,但卻沒有能力憑自己的力量,將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利奧塔 任何壹種哲學思想只要是它能夠自圓其說,它就具有某種真正的知識。

——羅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質特征都是相符的,因為它們正是建立在同壹形式的基礎上,所以善被我們頌揚為美。 ——托馬斯.阿奎那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價值壹樣。

——羅爾斯 那隱藏著的宇宙本質自身並沒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氣。對於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開它的秘密,將它的財富和奧妙公開給他,讓他享受。

——黑格爾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 ——伽達默爾 本文之外,別無它物。

——德裏達 存在就是統攝。 ——雅斯貝爾斯 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無知,粗淺的無知存在於知識之前,博學的無知存在於知識之後。

——蒙田 誰占有法律語言誰就占有相關的資源和利益。 ——布迪厄 在這個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試圖使他們平等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總是存在。

前者是壹個自由社會的前提條件,而後者則象D?托克維爾描述的那樣,意味著“壹種新的奴役方式”。 ——哈耶克 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亞裏士多德 驚奇是哲學家的感覺,哲學開始於驚奇。 ——柏拉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萊布尼茨 知識是為了預見,預見是為了權力。

——孔德 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失敗,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 ——卡爾.波普爾 目的總是為手段辯護。

——馬基雅維利 人有自由意誌,成人成獸全靠自己。 ——盧克萊修 人生的本質在於運動,安謐寧靜就是死亡。

——帕斯卡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壹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 ——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畢達哥拉斯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壹步。

——伊壁鳩魯 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普羅泰戈拉 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 ——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

——貝克萊 習慣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導。 ——休謨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

自以為是其他壹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壹切更是奴隸。 ——盧梭 人在生存每壹瞬間,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動工具。

——霍爾巴赫 作為瞬間,它當然是短暫的……然而,它卻是決定性的,是充滿永恒的。 ——克爾凱郭爾 我象村裏最年輕的人壹樣年輕,象村裏最年邁的人壹樣年邁。

——泰戈爾 痛苦就是被迫離開原地。 ——康德 水是最好的。

——泰勒斯(古希臘) 蘇格拉底,從不著書立說,推崇“無拘無束的辯論或討論”。比較出名的壹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後安詳地說——。

6.描寫人生哲理的詩句

哲理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陸遊《遊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沈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7.有哪些蘊含人生哲理的古詩

蘊含人生哲理的著名古詩,有朱熹的《觀書有感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蘇軾的《題西林壁》等。

(壹)《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 》系是宋代學問家朱熹的詩作品。詩曰:“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作者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詩中,詩人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二)《 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品。詩曰:“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壹首詠物詩。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該詩寓含的哲理在於,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首詩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的強大啊生命力,盡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舊事物的威力可謂橫肆暴虐,卻無法改變客觀規律,新事物在春風吹拂下,正蓬蓬勃勃,壹派生機。

(三)《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壹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壹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它提醒人們,要想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