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文言文張鐵漢課件

文言文張鐵漢課件

1. 初三語文文言文全部ppt課件

初三下冊詩文篇目:17 公輸18 《孟子》兩章19 魚我所欲也20 《莊子》故事兩則21 曹劌論戰22 鄒忌諷齊王納諫23 愚公移山24 《詩經》兩首公輸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

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現我於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

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裏,宋之地方五百裏,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

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編輯本段1、譯文 公輸盤替楚國制造雲梯這種器械,制成後,準備用它攻打宋國。墨子知道這件事後,從魯國出發,走了十天十夜,到達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去見公輸盤。

公輸盤說:“先生您有什麽見教嗎?” 墨子說:“北方有個侮辱我的人,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殺了他。”公輸盤很不高興。

墨子說:“請允許我奉送給妳十金(作為殺人的報酬)。” 公輸盤說:“我堅守道義決不殺人。”

墨子站起身來,拜了兩拜,說:“請允許我說明我的來意。我在北方聽說您制造了雲梯,要用它攻打宋國。

請問宋國有什麽罪呢?楚國有多余的土地,卻沒有足夠的人民,發動戰爭去殺害缺少的人民,卻去爭奪多余的土地,不能算這是明智;宋國沒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說這是仁愛;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不向楚王諫諍,不能說這是盡忠;去諫諍了然而沒有成功,不能說這是能力;妳遵守道義不殺少數人卻殺多數人,不能說這是明白事理。 公輸盤被說服了。

(理屈辭窮,心裏不服。) 墨子說:“既然這樣,為什麽不停止攻宋呢?” 公輸盤說:“不行,我已經把造雲梯的事對楚王說過了。”

墨子說:“為什麽不向王引進我呢?” 公輸盤說:“好吧。” 墨子拜見楚王,說:“假如現在有這麽壹個人,拋掉自己華麗的車子,卻想去偷鄰居的破車;拋掉自己錦繡衣裳 *** ,卻想去偷鄰居的粗布衣服;放著自己的好飯好菜不吃,卻想去偷吃鄰居粗劣的食物。

大王認為這是什麽樣的人呢?” 楚王說:“這個人壹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 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裏,宋國的土地方圓五百裏。

這就好像華麗的車子同破車子相比。楚國有雲夢澤,犀兕(si四聲)麋鹿到處都是,長江漢水裏的魚鱉黿(yuan二聲)鼉(yuo二聲)多的天下無比,宋國就像人們所說的沒有野雞兔子鮒魚的地方。

這就好像好飯好菜和粗劣的食物相比。楚國有高大的松樹梓樹楩樹楠樹樟樹(名貴木材),宋國卻連多余的木材都沒有。

這就好像華美的衣服和粗布衣服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國,這種做法就和這個患偷盜病的人的情況壹樣。”

楚王說:“妳說得對呀!雖然如此,不過公輸盤給我制造雲梯,我壹定要攻下宋國。” 於是,召見公輸盤。

先生墨子解下衣帶當作城墻,用木片當器械。公輸盤壹連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先生墨子壹次又壹次的抵禦他。

公輸盤的攻城器械用完了,先生墨子的守衛方法還有綽綽有余。 公輸盤屈服了,但他說:“我知道用什麽方法來對付妳了,但我不說。”

墨子也說:“我知道妳用什麽方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 楚王問他原因。

墨子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想要殺死我。殺了我,宋國守不住了,於是就可以攻下。

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u三聲)厘等三百人,已經拿著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國城墻上等待楚國的軍隊進攻。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抗者。”

楚王說:“好吧。我不攻打宋國了。”

《孟子》兩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

2. 天目文言文課件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可二十余裏。

凡山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①。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壹絕也。石色蒼潤,石骨②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絕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曉起看雲,在絕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絕也。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壹株直萬余錢,六絕也。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余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③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睛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山中僧四百余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④,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袁宏道《天目》,選自大眾文藝出版社《荊楚古詩文賞讀》)

註釋:①病:毛病,缺陷。②骨:品質、風骨。③出纏:指超脫塵世。④子分:指緣分。

晚明詩歌、散文領域中,以“公安派”的聲勢最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們是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故稱公安派。其中袁宏道聲譽最隆,是這壹派的領袖。作為公安派理論核心的口號是“獨抒性靈”。

譯文:天目山幽深奇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從位於天目山的山腳的雙清莊到山頂,路程大約有二十余裏。壹般來說,位置偏僻的山大多荒無人煙,陡峭的山很少有盤旋迂回的山路;蒼樸的山,很少有光彩艷麗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雅致的趣味;以至於山高的話,就缺少流水潺潺,巖石陡峭的話,就缺少茂盛的樹木;這些都是山的缺點。

天目山到處都是丘壑峽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絲綢(傾瀉而下),這是壹絕。

山石的顏色深沈潤澤,山石的棱角巧妙精致,山路盤旋迂回,懸崖陡峭聳立,這是第二絕。

雖然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聳立險峻,但寺廟都建築的很好,這是第三絕。

我不喜歡聽到打雷的聲音,而天目山打雷的聲音非常小,聽到的好像嬰兒的啼哭,這是第四絕。

我早早起來,看天目山的雲彩曉,在懸崖峭壁,雲彩潔白純凈的就像棉花,飄蕩變幻如同浪花,整個世界都變成了壹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處都是美麗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頂突出於雲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這是第五絕。然而雲彩的變化最不平常,它的樣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裏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雲彩的形態。

天目山高大的樹木,樹身粗的幾乎有四十圍,(“圍”是計量圓周的單位,但具體是多少,說法不壹。壹說五寸為圍,壹說直徑壹尺為圍,也有說兩手拇指和食指合攏起來的長度為圍,還有說兩臂合抱的長度為圍。)松樹的形態如同傘蓋壹樣,樹高不過幾尺,壹棵樹價值萬余錢,這是第六絕。

天目山每年第壹次采摘的茶葉芳香撲鼻,比龍井茶還要馥郁。竹筍的味道像紹興破塘所產的竹筍,然而更加清淡悠長,這是第七絕也。

我說,長江的南面,學佛歸隱的地方,沒有比天目山更好的,於是就起了歸隱山林的念頭。

我們住了壹天,第二天早晨起來去看雲彩,巳時(上午九時至十壹時)之後登上了天目山的頂峰,晚上住在高峰死關(天目山地名,以險峻出名)。等到明天,從活埋庵找到上山的路,順勢下山。這幾天天氣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認為這十分不平常,都下山互相集聚慶賀。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謙卑恭敬的遵守著禮節,爭著請我們吃飯。等到要走的時候,和尚們說:“天目山荒涼偏僻,不足以招待妳們這麽重要的客人,真不知道怎麽辦”。我說:“我們和天目山也有些細微的緣份,僧人們不必過於謙虛,我們也不敢接受這種當面的贊譽”。於是眾人開懷大笑,互道分別,離開了天目山。

3. 《孫權權學》課文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起初,孫權對呂蒙說:“妳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妳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專管經學傳授的學官嗎? 只是要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妳說妳事務繁忙,怎能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我認為讀書非常有益。”於是呂蒙便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魯肅非常驚奇地說:“妳現在的才幹和謀略,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呂蒙了!”呂蒙說:“分別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來看待,兄長怎麽了解事物這麽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告別了。

4. 2018年高考語文怎樣讀懂文言文ppt公開課

簡單的,妳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實虛詞、通假字、特殊句式、壹詞多義、偏義復詞、文學常識、古代修辭),沒基本功妳看古文就是在看天書.然後就是需要對文意和中心思想的總體把握,這就是妳語感和技巧的應用:技巧就是要學會根據語境判斷語意,聯想類比確定詞,會直譯與意譯相結合,追求信、雅、達(即準確、通順、流暢).像《史記》、《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紹人物為主,像《古文觀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為主,掌握這樣著書規律,對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幫助的.讀古文最重要的其實是堅持,我剛接觸古文也是不知從何讀起,但堅持讀就精通了。

5. 文言文《楊修之死》全文

樓主,妳的“文言文《楊修之死》全文”說法有些不妥哦。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 嚴格來說,沒有《楊修之死》這篇文章,它只是《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的壹段節選。本來沒有這個題目,是教材的編者加上去的,而且這不像妳所說的是文言,而是半文半白,類似於當時口語的壹種創作語言,下面是“楊修之死”這個故事的出處原文,請看: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 豫不決。

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

正沈吟間,夏侯藹入帳 ,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藹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 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 夏侯藹。

藹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 ,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 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

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夏侯藹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

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

只見夏侯藹寨內軍士,各準 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藹問其故。

藹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 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 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壹所;造成,操往觀之, 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壹“活”字而去。

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 ,乃闊字也。

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墻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

操大喜 ,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又壹日,塞 北送酥壹盒至。操自寫“壹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

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 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壹人壹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 喜笑,而心惡之。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 ,汝等切勿近前。”壹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壹近侍慌取覆蓋。

操躍起拔劍斬 之,復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 葬之。

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 君乃在夢中耳!”操聞而愈惡之。操第三子曹植,愛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 息。

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因恐有 人知覺,乃用大簏藏吳質於中,只說是絹匹在內,載入府中。修知其事,徑來告操 。

操令人於丕府門伺察之。丕慌告吳質,質曰:“無憂也: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 惑之。”

丕如其言,以大簏載絹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

操因疑修 譖害曹丕,愈惡之。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幹。

壹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分 付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

植聞之,問於修。修曰: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

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

植 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於是曹操以植為能。

後有人告操曰:“ 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余條,但操 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

操心中甚疑。後曹丕暗 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

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 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修死年三十四歲。

後人有詩曰:“聰明楊德祖,世 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

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身死因才誤,非 關欲退兵。”

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藹,亦欲斬之。眾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藹,下令來 日進兵。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壹軍相迎,為首大將乃魏延也。

操招魏延歸降 ,延大罵。操令龐德出戰。

二將正鬥間,曹寨內火起。人報馬超劫了中後二寨。

操 拔劍在手曰:“諸將退後者斬!”眾將努力向前,魏延詐敗而走。操方麾軍回戰馬 超,自立馬於高阜處,看兩軍爭戰。

忽壹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 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

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裏閃出 壹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

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 。馬超已退。

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 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屍收回厚葬,就令班師;卻教龐德斷後。

操臥於氈車之中, 左右虎賁軍護衛而行。忽報斜谷山上兩邊火起,伏兵趕來。

曹兵人人驚恐。正是: 依稀昔日潼關厄,仿佛當年赤壁危。

未知曹操性命如何。

6. 《陳太丘與友期》全文(文言文和譯文)

原 文 :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 文:

陳實和朋友預先約定好壹起出行,約定在正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實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後,他的朋友才來到。陳實的兒子陳紀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玩耍。客人問他:“妳的父親在家嗎?”陳紀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約好壹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自己離去。”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正午時分見面,到了正午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朋友感到十分慚愧,忙下車前來拉陳紀。陳紀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人。

7.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譯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翻 譯 魚我所欲也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麽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麽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只為求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麽壹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什麽手段不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麽壹切可以躲避災禍的壞事,哪壹樁不可以幹呢?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過某種辦法就可躲避禍患但有人不去幹這種事情,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使它不致喪失罷了。 壹碗飯,壹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然而,如果妳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饑餓的人也不會接受;如果妳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麽益處呢? 是為了宮室的華美,妻妾的侍奉,為了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嗎?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壹簞食,壹豆羹施舍,今天卻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壹簞食,壹豆羹施舍,今天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壹簞食,壹豆羹施舍,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幹了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本來的思想,喪失了“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築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裏被釋放並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裏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壹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壹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後才能(註意)改正;內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 (壹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常常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