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是我國傳統的習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每到此時,總是詩興大發,賦詩言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今選錄壹部分供大家品賞,以增添節日的情趣。
古詩中皇家慶賀春節的詩最多,其次是感慨時序變化,勉勵人珍惜光陰的。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的《除夕》詩雲:“莫嫌寒漏盡,春色應來早。風開玉砌梅,熏歇金爐草。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日夜催,清鏡寧長好。”唐代詩人史青的《除夕》詩雲:“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壹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裏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皆寫得俊逸平淡,但真情樸質,讀來非常感人。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除夕》詩雲:“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壹年功事是文詞。”足見其惜時奮進之意。令人最感興味的,是清代詩人趙翼在85歲時,還寫出自己那老當益壯心情的《除夕》詩,詩雲:“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壹聲。”趙老守歲達旦,心裏萌動壹股活力,明年要與時俱進,創造人生的新輝煌。
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詩中寫道:“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其歡新故歲,迎送壹宵中。”他寫了皇宮之內除夕守歲的豪華歡樂情景。唐代詩人杜審言也寫有壹首《守歲》詩:“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禦筵。宮閥星河低拂時,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觀賞寄春前。”唐代詩人張說有《欽州守歲》詩:“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鬥柄,東北望春回。”詩人杜甫以“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詩句來描寫守歲的情景。詩人白居易的“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流露了深沈的思鄉之情。
古今名人皆認為,虛擲光陰就是浪費生命,應把握現在而勿幻想將來。北宋蘇東坡在《守歲》詩中寫道:“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可以看出,詩人在此強烈感嘆時光飛逝,人生苦短,今日品讀,仍有醒世警人的現實意義。此外,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讙嘩”,將歡聚守歲的情景刻畫得淋漓盡致。很多很多年過去了,如今在除夕之夜,家家戶戶依然沿襲著古老的習俗,男女老少歡聚壹起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