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清明》賞析(清明古詩鑒賞解讀)

《清明》賞析(清明古詩鑒賞解讀)

《清明》賞析

杜牧的《清明》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下面是我分享的杜牧《清明》賞析,壹起來看壹下吧。

原文

清明⑴

清明時節雨紛紛⑵,路上行人欲斷魂⑶。

借問酒家何處有⑷?牧童遙指杏花村⑸。

註釋

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壹,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壹樣。斷魂:神情淒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白話譯文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壹樣迷亂淒涼。問壹聲牧童哪裏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創作背景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禦選唐詩》。《江南通誌》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賞析

這壹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壹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壹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如傾如註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壹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壹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壹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壹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壹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壹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壹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麽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壹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太沒來由了。

再回到“紛紛”二字上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淒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壹種絕藝,壹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須得尋求壹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裏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壹個小酒店,壹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詩人在第三句裏並沒有說出是向誰問路的。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壹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是否答話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比如《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壹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壹定離這裏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壹指,已經使讀者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壹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裏大觀園中有壹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裏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註腳。《小放牛》裏的牧童也說,“我這裏,用手兒壹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著壹個大招牌”,然後他叫女客人“妳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裏脫化出來的。“杏花村”不壹定是真村名,也不壹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壹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問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壹回事。在詩裏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壹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壹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壹面,他卻為讀者開展了壹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讀者的***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壹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壹個難字也沒有,壹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壹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壹“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壹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後人學習繼承的地方。

清明古詩鑒賞解讀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壹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壹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那麽什麽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清明古詩賞析十首,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壹、《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註釋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後。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壹樣。

③借部——請問。

三、賞析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壹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裏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沈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壹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壹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壹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裏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四、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五、

1、《寒食上冢》楊萬裏

逕直夫何途中寒食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譯文

小路可真是細長!高橋不用倚扶嗎?遠處山上的楓葉朦朧色淡,麥田邊的小屋顯得很孤獨。野草壹夜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剛過壹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後梨花會生長,到這個季節我很思念妳。

2、《清明》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壹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壹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3、《郊行即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譯文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遊玩,目睹春色已到遠山,四周壹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絲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壹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遊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4、《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盡管現在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戶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後人來祭拜呢。

5、《清江引清明日出遊》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譯文

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出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裏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壹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郁郁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壹聲嘶鳴,擡頭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壹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6、《途中寒食》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譯文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著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後,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7、《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裏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裏。

8、《閭門即事》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譯文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壹片淒涼。

9、《蘇堤清明即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遊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清明.杜牧

這壹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

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壹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壹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如傾如註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壹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壹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壹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麽什麽是“斷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嗎?不是的。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

“斷魂”,是極力形容那壹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壹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擴展資料: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創作背景

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禦選唐詩》。《江南通誌》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清明

《清明》古詩杜牧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關於杜牧的唐詩——《清明》,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①清明:節氣名,在陽歷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詩《樊川詩集》及《別集》、《全唐詩》均未收。最早見於謝枋得編《千家詩》,明代的謝榛認為是杜牧所作。

②行人:這裏指行旅在外的人。

③欲:幾乎要,簡直要。

④斷魂:比喻感傷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壹樣。

⑤借問:請問。

⑥酒家:酒店。

⑦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後人遂以它來命名以產酒著名的地方。

白話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

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

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作品背景:

這壹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壹個日子。

作品主要內容: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征,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賞析:

清明這個節日,本來就容易勾起出門在外的人思歸之念,而春雨綿綿,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艱辛。這樣壹種復雜的思緒,詩人卻用壹句極通俗的語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來探問酒家何處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澆愁的意緒。結尾以牧童指路結束全篇,給行旅之人帶來了安慰和希望,顯得含蓄不盡,余味無窮。這首詩對旅途情景的描繪,旅人情懷的抒發,十分真實自然,語言也通俗流暢,音節和諧,景象新鮮生動,易懂易記,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

杜牧寫清明的寫作背景

晚唐詩人杜牧,是壹位為人剛直、情致豪邁、敢論列大事、指陳利弊的文士,初年他有些懷才不遇,後遇宰相李德裕的賞識,才委他依次做了黃、池、睦、湖四州刺使,每任時間都不長。他活了年近五十,就快怏不平地過早去世了。下面再談有關他的《清明》詩。杜牧《清明》詩與晚唐北方社會《清明》詩顯然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出現了“荒草千裏”、“萬室空虛”的蕭條荒涼景象。直到晚唐,長期得不到恢復。杜牧《清明》詩中的“路上行人欲斷魂”,並非由於天陰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農村這種耕稼缺人的荒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