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埃及文學的考證

古埃及文學的考證

早在古王國時期,法老陵墓中就已經有了各種符箓。中王國時期,這類宗教符箓種類增多,而且中等居民階層也在死者棺中放入符箓。新王國時期便產生了《死者之書》(壹譯《亡靈書》),它是寫在長卷紙草紙上的各種咒文、禱文和頌歌,放在奴隸主帝王的陵墓或石棺裏供“亡靈”閱讀。它的內容大多是對神的頌歌和對魔的咒語,為奴隸主歌功頌德。這些頌詩和咒語保存了豐富的古代埃及神話和民間歌謠。《死者之書》也是為死者提供進入冥國的指南,幫助死者順利地應付審判,避免各種厄運,保護“亡靈”在冥國生活幸福。《死者之書》包括27篇詩,每篇長短不壹。許多詩句莊嚴典雅,氣象宏偉。它表現了古埃及人對太陽神的無限崇拜,他不僅能把生命和歡樂帶給生者,也能帶給死者;人們生前禮贊他,死後也禮贊他。古代詩歌中有許多是贊頌國王的,如對拉美西斯二世的贊美,把他比作神,比作太陽。國王是人化的神,神是神化了的人。古埃及奴隸主統治者認為,對太陽神的禮贊和對人間君王權力的禮贊是壹致的。古代埃及還有壹些詩歌描寫節日的喜慶活動。

古代埃及詩歌是有節奏的韻詩,詩句較短,往往三、四行組成意思完整的壹節。

古代埃及每個時期都有訓言、箴言之類的教諭文學。箴言這類作品多出自統治者或法老之手,教導其子弟、臣下如何統治人民;有些則宣揚如何立身行事。後世把教諭文學上溯到古王國時期,《普塔霍蒂普箴言》就是這時期的作品。據說在著名的《所羅門智訓》裏,可以看出古埃及大臣普塔霍蒂普所寫箴言的影響。

埃及古代故事起源於人民的口頭創作,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許多故事傳世。中王國時期,由於經濟活動範圍的擴大,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增多。這些故事大多敘述主人公遊歷冒險的事跡,情節曲折。它表明當時埃及人社會視野大為開闊,也反映當時埃及跟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強。有些故事取材於歷史事件,而有些則純屬虛構。中王國時期第十王朝的《能說善道的農夫的故事》(壹譯《有口才的莊稼人的故事》),是其中優秀的作品之壹。它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刻畫了壹個聰明的勞動人民的形象。《賽努希故事》是根據第十二王朝初年的真實事件而創作的,它描述了當時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狀況,反映了埃及人在巴勒斯坦的真實生活。中王國時期另壹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是《遭難水手的故事》(壹譯《沈舟記》),它很象《壹千零壹夜》中的《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也象《魯濱孫飄流記》。這部作品饒有風趣,引人入勝,充滿驚險的場面和奇異的情節,反映出當時埃及水手的生活和愛國熱忱。新王國時期留下了許多曲折離奇的故事,如《兩兄弟的故事》、《倒黴的王子》、《占領尤巴城》和《關於真理和非真理的故事》等。新王國時期另壹個突出的文學體裁是寫實的旅行記,著名的《威納蒙旅行記》寫於第二十王朝的末期,它描述阿蒙神廟大祭司哈雷侯爾派威納蒙前往腓尼基比布魯斯城采購木材的故事。許多埃及古代故事既有寫實的壹面,往往也揉進壹些古老的傳說,這些傳說大多也是各國民間文學所***有的。古埃及文學在題材或體裁上對古代希臘文學、科普特文學和中世紀的東方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可貴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