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瀾堂始建於乾隆年間。是壹座三合式院落的建築,原本是乾隆皇帝的書齋,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皇帝重建之後,改為自己的寢宮。
“玉瀾”二字出自於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芳蘭振蕙葉,玉泉湧微瀾”,意為湖水清澈瀲灩。
玉瀾堂面闊五間,其東暖閣是光緒皇帝的早餐室;西暖閣是寢室;東耳房是書房;西耳房是洗手間及更衣的地方。
玉瀾堂的東西配殿為霞芬室和藕香榭,均為穿堂結構。霞芬室寓意為迎著朝陽上朝,這裏是皇帝每天等待上朝的地方,其後門是可以直通上朝的仁壽殿的,仁壽殿內壹切準備就緒後,光緒皇帝就可以直接穿堂走到仁壽殿。西配殿藕香榭,可以直通湖畔碼頭,去向慈禧太後請安時,就從藕香榭穿過“水木自親”到樂壽堂行禮請安。
玉瀾堂殿內設有寶座、禦案、掌扇、圍屏。屏面用兩層玻璃合成,玻璃上繪有山水畫,既有中國山水畫,又有西洋風景畫,采用了中西合並的畫風。畫面顏色采用天然的寶石研成粉末制成,色彩十分鮮艷。
殿內還有“復殿留景”和“風篁成韻”匾額。“復殿”是深宮的意思,“景”指景星,景星出現,象征帝王英明,“復殿留景”寓意為深宮中住著聖明之君。“風篁成韻”由成語“松篁成韻”演化而來,把“松”字改為“風”字,諧音“鳳凰成孕”,希望帝後早生子嗣。
穿過玉瀾堂的回廊,來到了後院,這裏太湖石層巒疊嶂,臨水有壹座二層小樓,名叫夕佳樓,取意於晉代文學家陶淵明《飲酒》詩中“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詩句中的意境。樓上視野開闊,遠處有西山群峰,近處有萬壽山亭臺樓閣,是觀賞落日夕陽的好地方。
走過玉瀾堂,就來到了宜蕓館。“蕓”是壹種香草,可以防書中的蛀蟲。“宜蕓”是適合藏書的意思,是乾隆年間用來藏書的地方。頤和園重建以後,正殿作為光緒的皇後隆裕的寢宮,西配殿是光緒的寵妃珍妃的住所。隆裕皇後壹生坎坷,被慈禧太後作為政治工具嫁給了光緒,婚後也並未得到光緒的青睞。隆裕皇後最大的悲哀,就是宣讀了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詔書,大清朝統治就此結束。“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慈禧太後命隆裕皇後和珍妃分別搬到園西石丈亭北的西四所的第壹所、第二所。
宜蕓門內兩側的廊壁上,鑲嵌有乾隆皇帝臨摹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均是清漪園時期的遺物。原本這些石刻是在諧趣園的默妙軒,在光緒年間移到了這裏。
樂壽堂是慈禧太後的寢宮。“樂壽”二字出自於《論語·雍也》中的智者樂,仁者壽,“樂壽堂”的意思是這裏是智者、仁者所居之堂。
樂壽堂院內有壹塊非常巨大的太湖石,名叫“青芝岫”,但大家通常把這塊石頭叫敗家石,這是為什麽呢?關於這個大石頭,還有壹段小故事。明萬歷年間,有壹個叫米萬鐘的人,是著名書畫家,也是著名的石癡,特別喜歡石頭。壹次偶然,他在北京房山大石窩發現了這塊石頭,喜歡的不得了,打算把他運回家,雇傭了壹百多個工人,用了40匹馬車,用時七天才走出山,又走了五天才到良鄉,結果石頭還沒運到家,財產就被揮霍沒了,無奈之下只能將石頭棄至路旁。所以此石就有了“敗家石”的稱號。後來乾隆皇帝去河北易縣清西陵去掃墓,路過了良鄉看到了這塊石頭,就把它搬到了樂壽堂院內做照壁,並賜名為“青芝岫”,但因為大門太窄,石頭進不去,無奈只能把墻拆了。這就是“敗家石”這個稱號的由來。
樂壽堂院內種植有玉蘭、海棠、牡丹,寓意為玉堂富貴。
殿前安放有銅鹿、銅鶴、銅瓶各壹對,借鹿、鶴、瓶的諧音,取意“六合太平”。“六合”是指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位,“六合太平”是指天下太平。
樂壽堂殿內有兩架屏風,是“百鳥朝鳳”和“孔雀開屏”,是我國四大名著之壹的粵繡精品。兩架屏風***秀出壹百多種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禽鳥。
殿內桌子上的青花大瓷盤,工藝精湛,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慈禧太後不喜歡用熏香,就用瓷盤盛放水果,供慈禧太後用來聞水果香氣。
在樂壽堂內還有壹項全國之最,那就是全國最早使用電燈的地方。殿頂懸掛的五彩玻璃吊燈,是1903年從德國引進的。
殿內還有金星紫檀木做框架,玻璃桌面的魚桌。這個桌子做工非常精細,選用象牙、雞翅木碉鏤的山水人物,亭臺樓閣。慈禧太後可以壹邊喝茶,吃點心,壹邊觀賞金魚,可見,慈禧太後的生活有多奢侈。
參觀完了殿內,就來到了水木自親。水木自親是前後穿堂的大殿,南面臨湖。慈禧太後從水路來頤和園時,就是這裏上岸的。水木自親殿外碼頭,有壹個高高豎立的探海燈桿,也叫“水月燈桿”,高約九米。高大的綠色燈桿上,瀝粉貼金,祥雲環繞。慈禧太後駐園時,就在上面高高吊掛著汽燈作為信號,如果燈亮,就證明慈禧還未入睡,要加倍小心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