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壹《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賞析:此為詩人杜甫遷入蜀中時,對諸葛亮的濟世之才甚是仰慕,遂用筆墨抒發詠古抒懷的情緒,也因此以諸葛亮的遺恨來滲透自己的抑郁之情。
其二《絕句二首》(其壹):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賞析:杜甫躲避戰亂,壹度遷往梓州,得以重回草堂時,心情舒暢,見景色依舊便寫下此詩,描繪的景色迷人生機勃勃之象。
其三《絕句二首》(其二):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賞析:這首詩通過所觀察的景物得到的感受來襯托出詩人的情緒,在異鄉思念故鄉,盼歸期的殷切之情。
杜甫為唐代著名詩人,因其詩歌在中國古典詩壇上影響甚大,遂被世人稱為“詩聖”,其主要思想為儒家的仁政為主,有著投奔祖國奉獻自我的偉大抱負,但屢被現實打敗。他是壹個現實主義詩人,為人狂傲不羈,其在世時名氣並不是很大,在其身後,名聲遠播,不僅對中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對日本也同樣有深遠影響。
杜甫出生於公元712年,出生於具有傳統文學理論的家庭,杜甫從小便開始學習詩文,十五歲時所作之詩便能得到當地名士的重視。杜甫在十九歲時便開始數次漫遊,先是出遊郇瑕,次年便出遊吳越,歷經數年。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參加了壹次進士考試,落選。後便在齊趙壹帶開始新壹輪的長期漫遊。
杜甫近三十歲的時候與楊氏成婚,他三十二歲的時候於洛陽與李白相識相交相遊,兩人產生深厚的友誼。三十五歲的杜甫誌向遠大來到長安參與科舉,再次落選,從此客居長安十余載,抑郁不得誌,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為了生計不斷成為貴族門客吟詩作賦獻於權貴,只為能得到賞識,未果,後只為右衛率府兵曹參軍。
後唐朝衰敗,杜甫經歷從盛唐至“安史之亂”的時期,為報效祖國曾為叛軍困於長安數月,期間寫下不少感傷時事的詩文,後曾為左拾遺,但因朝政內亂被離間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在這期間感傷朝政腐敗,無心仕途,遂辭官歸隱。後杜甫帶著家人過著流離失所的日子,後得好友嚴武相助生活開始安定,後期嫉妒被朝廷重召,拒不赴職。於公元770年,五十八歲的杜甫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