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大雁的詩句及解析

關於大雁的詩句及解析

1.關於大雁的古詩大全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 範仲淹《漁家傲·秋思》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 李清照《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 高適《別董大二首》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 王維《使至塞上》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 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 王灣《次北固山下》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 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誰憐壹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 杜甫《孤雁 》

鴻雁在雲魚在水。 —— 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 李白《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歸》

2.關於描寫大雁的詩句

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

-------陸遊《幽居》

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

----------陸遊《夜歸》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壹行。

-------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

--- 白居易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唐代高適《別董大》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

-----------唐代賀朝《從軍行》

十月邊塞寒,四山江陰積。雨雪雁南飛,風塵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蘆酒燒蓬媛,霜鴻撚箭看。黃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將軍》

洞庭壹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

------唐代李益《春夜聞笛》

落葉寄秋菊,愁雲低夜鴻。

-----唐代錢起《宿畢侍禦宅》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唐代李頎《古從軍行》

3.有關大雁的詩句 象征意義及意思

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

-------陸遊《幽居》

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

----------陸遊《夜歸》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壹行。

-------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

--- 白居易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唐代高適《別董大》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

-----------唐代賀朝《從軍行》

十月邊塞寒,四山江陰積。雨雪雁南飛,風塵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蘆酒燒蓬媛,霜鴻撚箭看。黃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將軍》

洞庭壹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

------唐代李益《春夜聞笛》

落葉寄秋菊,愁雲低夜鴻。

-----唐代錢起《宿畢侍禦宅》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唐代李頎《古從軍行》

4.有關大雁的詩句

1、《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唐代:李白

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譯文:登上嶽陽樓覽盡四周風光,江水遼遠通向開闊的洞庭。看見大雁南飛引起我憂愁之心,遠處的山峰又銜來壹輪好月。在高入雲間的樓上下榻設席,在天上傳杯飲酒。醉酒之後興起了涼風,吹得衣袖隨風舞動我們隨之而回。

2、《聞雁》

唐代: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譯文:故鄉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裏啊?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著冰冷秋雨,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3、《漁家傲·秋思》

宋代: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邊境上秋天壹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在重重疊疊的山峰裏。暮靄沈沈,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喝壹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裏,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裏。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發,只好默默地流淚。

4、《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裏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翺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5、《霜月》

唐代: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譯文: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銷聲匿跡了。我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壹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艷鬥俏,在寒月冷霜中爭艷鬥俏,比壹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5.描寫大雁的詩句

大雁歌十首

(十詠圖)

雁,

可曾夢見妳同伴?

深夜中,

遙聞妳長嘆。

雁,

聲似心靈在呼喚。

乍聞時,

肝腸為妳斷。

雁,

昔日雄姿皆不見。

人煙處,

從此莫留戀。

雁,

奈何帶走我思念?

留下了:

柔情千百萬。

雁,

今朝又到小客棧。

尋故裏,

行人駐足看。

雁,

帶給詩人新祝願。

自在飛,

詩人***企盼。

雁,

比翼依舊成壹線。

寒風急,

陣容不曾亂。

雁,

生性高潔最浪漫。

白雲間,

惹得嫦娥贊。

雁,

奮飛千年不厭倦。

為蒼生,

驅盡苦與難。

雁,

胸懷萬裏在霄漢。

有了妳,

天地更燦爛

6.關於大雁的古詩句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李白(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沈如筠(閨怨)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範仲淹《漁家傲》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

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陸遊《幽居》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壹行。—— 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

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 陸遊在《夜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的《塞下曲》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

胡雁度日邊,風雪迷河洲—— 李白《千裏思》

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賀朝《從軍行》

蘆酒燒蓬媛,霜鴻撚箭看。黃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李廓《送振武將軍》

洞庭壹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 李益《春夜聞笛》

秋雁多夜飛,前群後孤來。——梅堯臣《秋雁》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晏殊《浣溪紗》春恨詞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

--------- 李商隱(霜月)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壹剪梅)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溫庭筠(瑤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李白(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沈如筠(閨怨)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壹剪梅)

7.有關大雁的詩句 有出處 有作者

古代詠雁詩集粹

盧賢生

每當蕭颯的秋天季節,仰視寥廓的萬裏霜天,時常可以見到壹群群自北向南飛行的鴻雁,它們組成整齊的行列,單行橫空,宛如壹個“壹”字,雙行相交形成壹個“人”字,古人稱之為雁陣、雁字、雁序,這也是古詩材料。如陸遊《幽居》詩:“雨霽雞棲早,風高雁陣斜。”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鮮奇》:“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壹行。”

古人雲:“雁行有序”,雁的組織性很突出的,雁在飛行時,飛在隊伍前頭的壹只雁,都是由體強識途的老雁擔任,雁陣的線條整齊,兩雁之間的距離保持勻稱。據科學分析,這是雁充分利用氣流進行飛行的壹種奇妙的“節能術”。

我國常見的雁有鴻雁、豆雁、白額雁等。雁是候鳥,有著壹年壹度的遷徙,每年春分後,飛往北方,秋分後飛回南方。當年唐太宗在山西汾河賦詩雲:“不識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可見古人早就知道雁有年年遷徙的習性。由於雁有季節準確的遷徙,古人把它視為音訊的“使者”,歷史上還有“鴻雁傳書”的故事。

雁壹年兩度的遷徙,說明它對於天氣的冷暖變化的反應很敏銳。華北農村流傳民謠有:“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總來。”如果大雁遷徙的提早或推遲,預示著當地天氣有反常的現象。詩人陸遊留心雁兒的活動並揭示它和氣候的對應關系。如他在《夜歸》詩雲:“今年寒到江鄉早,未及中秋見雁飛。”此詩地點是浙江省紹興,當年雁兒在中秋前提早南飛過浙江,結果天氣早寒。近來對大雁觀察記錄也表明,大雁提前南飛,結果北方天氣早寒,南方氣溫也比常年偏低。

雖說雁是候鳥,秋季霜降南旋,但古代詩詞經常和雪聯在壹起,這似乎有悖事實。著名的有唐代盧綸的《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首詩引起壹場現代對雁生活習性新研究,起因出自科學家華羅庚針對此詩在《中學語文教學》上寫了壹首質疑詩:“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此質疑詩壹出,報刊、雜誌爭相刊載,大加贊賞,借此勉勵後生,要善於獨立思考,疑前人所未疑。但也有不少學者,指出華詩欠妥,說“雪中雁”和“月黑雁飛高”確是事實。

查閱古詩,很多詩人描寫了雪和雁。例如唐代高適《別董大》:“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宋代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唐代李白《千裏思》:“胡雁度日邊,風雪迷河洲。”唐代賀朝《從軍行》:“天山漠漠長飛雪,來雁遙傳沙塞寒。”這情景跟盧綸的《塞下曲》很壹致,作為候鳥的大雁,為什麽還遭遇大雪呢?這主要與氣候的多變和地理位置有密切關系,塞外氣溫驟降,大雁剛剛南飛,白雪就覆蓋大地。另外中國地理氣候南北差異很大,塞外在農歷八月就下雪,甚至更早,“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詩)“五月天山雪”(李白詩),所以大雁難逃“雪網”的。

大雁歸遲遇雪之情,也見於古詩,如唐代崔湜《塞垣行》:“雨雪雁南飛,風塵景西迫。”唐代李廓《送振武將軍》詩:“蘆酒燒蓬媛,霜鴻撚箭看。黃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雖說月黑看不見雁,但雁過有聲,“月黑雁飛高”就不足奇了。古詩仍有這方面的佐證。如唐代李益《春夜聞笛》:“洞庭壹夜無窮雁,不待天明向北飛。”宋代梅堯臣《秋雁》詩:“秋雁多夜飛,前群後孤來。”唐代錢起《宿畢侍禦宅》:“落葉寄秋菊,愁雲低夜鴻。”唐代李頎《古從軍行》:“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金代元好問《惠崇蘆雁》:“雁奴辛苦候寒更,夢破黃蘆雪打聲。”所謂“雁奴”就是晚上打更之雁,附近稍有響聲,它們就立刻鳴叫報警,接著,群雁也隨之驚起鳴叫,此起彼伏。這就是所謂驚起宿雁。壹聲不響,默默飛行的群雁是沒有的,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月黑之夜,什麽都難以看見,為什麽還知道雁從空中飛過呢?其原因就是俗話說的“雁過留聲”。

另外,盧綸是唐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山西的北部是長城,後來當過河中元帥府判官,所以他有邊塞的生活基礎,不會不親眼目睹雪中雁、黑天雁,《塞下曲》關於雁的描寫應該說是科學真實的。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