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經濟學家、學問家、書法家、詩人等。換言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哲學家、大詩人、開國領袖、壹代雄主等。被稱為“詩皇”、“詩帝”、“詩神”。朱向前(文學評論家)評價毛澤東是“君師合壹”,毛澤東詩詞是“詩史合壹”。說“詩史合壹”沒有錯;說毛澤東是“君師合壹”不太全面,應該是“天地君親師合壹”才準確。毛澤東青年時期立下的誌向是“改造中國與世界”。毛澤東的格言是“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這是壹種馬克思式的鬥爭哲學。他認為戰天鬥地,改造自然,或“翻天覆地”,“改造世界與社會”,是無窮的快樂,是幸福的源泉。毛澤東光輝偉大的壹生,是艱苦奮鬥,銳意拼搏的壹生。毛澤東實現了他的“改天換地”的理想。毛澤東的歷史觀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在私有制的條件下,毛澤東的名言是“造反有理”。
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思想的藝術化表現。毛澤東作為承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其詩詞傳世,早成經典;其書法自創壹體,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狂草大家,這更為其偉岸煊赫的政治生命平添無限神秘與文采風流。毛澤東詩詞因其以古典詩詞的形式承載並反映了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歷史進程,其本土化的史詩品格、文學化的審美價值、崇高的民族氣魄與強烈的時代精神和廣博的宇宙視野前所未有,可謂“前無古人”;尤其是在形式上,毛澤東詩詞嚴格遵守古典詩詞格律,而表現的內容卻是時代感極強的革命戰爭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可謂“舊瓶裝新酒”,溝通了古典與現代,成為中國古典詩詞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壹座高峰,其對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精髓的承傳,對現代詩歌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示範和借鑒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信條講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所謂“立言”,就是著書立說,寫詩作文,是藏之名山,傳之後世的不朽盛事。
為後世留文,是壹個偉人的想法,更是壹個文人的想法。有人說,名山事業是中國文人的壹種宗教,所以才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才有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尋常,字字看來皆是血”的作品。
毛澤東也有這種文化意識和歷史意識。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君師合壹”的人物,既又可以做黨和國家的領袖,又可以做人民的教師。他對文化的重視超乎尋常。他有三種經典表述:第壹,“壹支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第二,在長征路上,不管如何艱難困苦、輕裝簡從,他的馬背上的褡褳中始終背著文房四寶。他多次對身邊的警衛人員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蔣介石國民黨。”這不是壹句玩笑話。第三,1935年秋天,丁玲到了延安,毛澤東專門給她題了壹首《臨江仙》,其中有兩句:“纖筆壹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語出孫中山1922年8月24日與報界的談話,論及康、梁的輿論作用,“常言謂:‘壹支筆勝於三千毛瑟槍。’”毛澤東借用此說是對丁玲過去文學成就的壹種認可,更是對她到延安以後的壹種期待。
毛澤東詩詞的文化淵源來自“天賦個性、習得才情、鬥爭實踐、以莊子、屈原為代表的浪漫文學、三李蘇辛和湖湘文化”。
唐詩的偉大翻譯家亞瑟·瓦利說:“毛對詩歌的熱愛,使他在東山高級小學堂的那段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格外有光彩,而且這種愛好繼續伴隨他度過了以後所有動亂不安的歲月,這壹愛好,也成為壹種崇高的副旋律,調節了戰爭的野蠻,並使他從革命鬥爭的枯燥乏味的邏輯中走出來。”
李敖在《毛澤東的精神就是民族復興的光輝道路》壹文中說:“毛澤東精神就是壹種強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強的精神,就是壹個人、壹個民族要活得頂天立地的精神,它是自唐朝以來久失了的浩然之氣和天行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面對保國、保種、保教三重危機的挑戰而激應出的勇敢的應戰精神,它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說,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
過去我們常說,沒有***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今天我們還要加壹句,沒有毛澤東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此之謂也。
郭沫若評價毛澤東,即所謂“經綸外,詩詞余事,泰山北鬥”——就是說毛澤東治理軍國大事之外,業余愛好寫點詩詞,但也足以稱得上是泰山北鬥。以郭沫若詞壇盟主之尊尚如此推崇毛詩,其他人自然信服。其實毛澤東不光是詩壇泰鬥,在世人眼中,他首先是壹個具有超凡魅力的大國領袖。治大國如烹小鮮,談笑間導引世界風雲。他也是世界人民革命的導師。
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臧克家曾經在《毛澤東詩詞鑒賞》前言中指出,毛主席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的理論著作是指導革命和建設的法寶。毛澤東的詩詞創作,藝術性很高,充滿革命豪情,是他幾十革命實踐的產物,譽滿海內外,影響之深,無與倫比。壹個外國人曾說毛澤東是“壹個詩人贏得了壹個新中國。”這話並不誇張。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為啥說毛澤東是“壹個詩人贏得了壹個新中國”?是因為“壹代之治即壹代之學”,是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智慧,是開啟勝利之門的鑰匙。毛澤東篤誌嗜學、學貫中西、博學多識。廣博的知識使他見微知著,高屋建瓴,舉重若輕;浪漫的詩懷使他心胸豁達、樂觀向上,富有遠大理想和非凡的創造精神。他集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詩人於壹身,在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偉大鬥爭中,導演了壹幕幕如詩如畫、波瀾壯闊的人間正劇,令人嘆為觀止。
縱觀毛澤東詩詞,就是壹部史詩。中國革命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從中都可以看到身影。毛澤東酷愛詩詞,但這種興趣是與他從事的偉大事業緊緊聯系在壹起。他以詩詞抒豪情、寄壯誌,愈是戎馬倥傯,愈是在危難之間,愈是在革命的緊要關頭,他愈是思如泉湧、詩興大作、有感而發。他的詩詞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既有大氣磅礴、豪情萬丈之處,又有細致入微、反映民聲之音。詩詞中洋溢的愛國主義、***產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勇氣和毅力。
二戰期間,壹位記者問丘吉爾:“莎士比亞和印度,哪個對妳更重要?”丘吉爾回答說:“我寧可失去50個印度,也不會失去壹個莎士比亞。”由此可見詩章的偉大魅力。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經說過:“偉大的領導是壹種特有的藝術形式,既需要超群的力量,又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政治學,從其最高境界來講,與其說是散文,毋寧說是詩。”在毛澤東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超群的力量”和“非凡的想象力”,看到了怎樣用這種力量激勵壹個民族,戰勝強大的敵人,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命運,爭取壹個光明燦爛的未來。
“書生報國無長物,唯有手中筆如刀”。壹代巨人毛澤東,堪稱不拿槍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他壹生與書作伴,在書海中“遊泳”,在馬背上吟誦,直到暮年仍然篤誌嗜學、垂老不倦,猶在床頭堆滿了書卷,用犀利的刀筆改寫了中國和世界的歷史。
歷史上像毛澤東這樣親自參加和領導波瀾壯闊的革命運動,並以完美的藝術形式記錄歷史事件,展示優秀的中國***產黨人的大氣磅礴,顯示全部的人格力量,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毛澤東詩詞將歷史、現實、理想的內容超時空地融會在壹起,組成壹個完整的新境界,概括了中國半個世紀的革命的歲月,蘊涵著深刻的思想內容。它謳歌了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生活的豐富與壯美,表現了壹個偉大革命家的壯誌豪情和過人的氣魄與膽識,完美地體現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先進的中國***產黨人,在嚴酷的革命鬥爭中,始終不渝的堅定信仰,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戰勝壹切困難的信心和力量,展現出***產黨人的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浪漫主義精神和崇高的***產主義理想。毛澤東詩詞擁有的這些特點,使毛澤東詩詞不僅成為文學寶庫中的精品,而且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給人以思想的啟迪,給人以美的熏陶,而且作為革命史詩,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生動形象的藝術化表現。
毛澤東詩詞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它不僅是中國革命的輝煌史詩,而且是毛澤東人格的生動體現,具有很強的革命性、思想性和藝術性。
縱觀毛澤東詩詞,可以說是壹幅中國的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後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剪影,是壹部現代中國的革命鬥爭史和建設史,它不僅有宏偉瑰麗的革命內容,而且還有引人人勝的藝術魅力。
毛澤東的許多詩詞都充滿感染力、感召力、凝聚力,富有哲理和詩情畫意,讓人過目不忘,耳熟能詳,時間愈久顯得愈有生命力。他的許多名句為人們耳熟能詳。
毛澤東的詩詞成就,無論是跟皇帝比較還是跟詩人比較,毛澤東不遜色於任何人。從領袖的角度看,歷史上的皇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寫過詩,但沒人能寫得過毛澤東。劉邦僅傳世壹首《大風歌》。乾隆詩作雖多,號稱3萬,但都是附庸風雅之作,成就不高。
從詩人和詞人的角度看,毛澤東也不遜色於各個時期的文人。無論是詩是詞,無論是“詩仙”李白還是“詩聖”杜甫,無論是婉約派的柳永、黃挺堅、李清照,還是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張元幹,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水平上相比,毛澤東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只能甘拜下風,不能望其項背,因為他們和毛澤東不是壹個重量級。毛澤東是前無古人的超凡人物——“詩皇”、“詩帝”、“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