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有什麽特點?
燈盞餅——用大勺倒入濕面粉,加入蘿蔔絲、雞蛋、豬肉,再淋上壹些濕面粉。放入油中炸至金黃色,香味四溢時即可出鍋。原來這種小吃是路邊攤做的。放學買壹個填飽肚子,就能滿足食欲。皮脆肉香,裏面卻很糯。因為現在都是炒的,每次吃的聲音都很大,就算妳不吃,看著別人吃的那麽好吃也會饞。現在燈盞餅也發展起來了,餡料有很多種:豬肉、雞蛋、狗肉、海鮮...豬油糕——其實就是壹個湯圓,鋪成薄薄的壹層。不知道以前用什麽在中間點了壹點紅色,特別好看,像小孩子頭上的朱砂。用豬油炒,皮稍脆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撒點糖,然後用粽子葉包起來。個人覺得最奇妙的是粽子葉,特別簡單。小麥餅——這種食物應該很多。混合面粉,加入梅菜和肥豬肉,包好。把它搟薄,放在烤箱裏烤。其實也沒什麽特別的,只是我奶奶是永嘉人。她擅長做小麥蛋糕。她和面時用雞蛋代替水。做出來的麥餅特別酥脆。可能是奶奶的錯,所以我很想念麥餅。魚丸湯——這個溫州很有名。魚去骨後,與面粉混合,做成小球,放入沸水中煮熟。用開水做湯,加點醋,胡椒粉,味精。這味道,壹個字——鮮。還有壹種魚糕,也是用魚和面粉做的。不同的是,它被做成條狀,然後放在鍋裏蒸。有個朋友住在洞頭(溫州白島縣),她家的魚餅是水汩汩做的,就是龍頭魚。呵呵,沒吃過,但是覺得很好吃。在溫州的壹個巷子裏,有壹家做魚丸面很出名,但是也很貴。為什麽不在面條裏加點魚丸呢?壹碗七塊錢。但是味道挺好的,很正。敲魚湯——這應該不是小吃,是溫州名菜。也是去了骨頭和面粉的魚,但是妳要把它敲得很薄。妳去溫州的菜場,遠遠的就會聽到“咚,咚,咚”的敲門聲。別害怕,那些是用來敲魚的。敲魚吃的時候,把它切成條,然後用三絲(就是蘿蔔絲之類的)煮,加醋和胡椒粉。不僅吃起來新鮮,因為反復打,所以特別壯。這道菜在其他地方應該找不到。生蟹-我最喜歡的菜。顧名思義,就是生蟹,切丁,用醋、胡椒粉、味精、糖等多種調料喝,就可以吃了。味道難以形容。吃了就知道了。哈哈哈哈~ ~ ~ ~當然是鮮嫩了。但是和日本的生魚不壹樣,是蘸著芥末吃的,太嗆了。而且魚比較粗,不小心吃了很惡心(純屬個人觀點)。因為河蟹是醉的,蟹肉的香味很濃,它的鮮原味並沒有被完全掩蓋。說到生菜,我又想到了壹個。文蛤——這是溫州的方言名字,學名不詳。還有叫血蛤的地方,很貼切。它是壹種貝類。小,像小扇貝。在開水裏煮幾秒鐘就可以吃了。據說是開水燙過的,但還是生的。用開水燙壹下,方便剝皮。剝下來是血紅色的,叫血蛤很合適。溫州人比較喜歡吃蛤蜊,應該很補血。有矮松餅、長久餛飩、米粉、炒粉幹、馬蹄樺樹、鬥門頭鄧鄧餅、馬蹄松、白蛇燒餅、五香餅、山楂餅、芝士足糖、蓮子餅、福壽餅、馬橋、溫州松糖、大象雪梨、煎餅、涼粉、溫州烤牛肉、溫州高梁肉、魚丸等等。後來溫州鞋在上海有了品牌,不過是給人做嫁衣而已。市場經濟的規律給了溫州人壹個很大的教訓,讓他們認識到了優勝劣汰的鐵律。痛定思痛,溫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質量立市,發展名牌”,有遠見的企業爭相自創品牌,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羞恥感上升”。經過10年的磨礪,溫州鞋業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他們從家庭作坊裏走出來,企業做強了,市場做大了,鍛造了壹個又壹個屬於自己的知名品牌。現在,制鞋業已經真正成為溫州的支柱產業,企業4000多家,從業人員35萬人。鞋產量占全國市場的65,438+0/4。其產業規模大,各種配套設施完善,產品質量和品牌走在全國前列。2001年9月,溫州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鞋都”。要改變別人,首先要改變自己。在磨礪品質、鍛造品牌的過程中,“奧康”集團率先打出了“溫州制造”的大旗。他們想挽回溫州的名聲,想在上海開店。37歲的總裁王振濤坦言:“首要目的不是賺錢,而是打好溫州制造的品牌。”有意思的是,在溫州制造的“奧康”因皮鞋質量上乘被評為全國十大鞋王後,就有人冒用“奧康”的牌子生產皮鞋。壹怒之下,“奧康”在杭州燒了上千雙假貨。有句廣告說,“質量改變世界”。但是,要改變世界,首先要改變自己。溫州市市長錢總結得好:“溫州經濟是溫州人的經濟。溫州的企業是私人的,市場是私人的,道路是人民自己修的。”觀察溫州人的變化,妳會感受到溫州經濟的脈搏。曾幾何時,溫州人給人的印象是浮躁、狂熱;現在他們經歷了理智,文明,踏實。以前可以花很多錢買名牌西裝,現在飛上海聽課拿學位,不花錢;過去,當我們談論投資時,我們立即做出決定。現在我們做壹個冷靜謹慎的決定。溫州人在交友、辦企業上越來越註重文化品位。許多大企業都有自己的報紙或雜誌。企業家和員工在提升自身素質的同時,也在豐富企業文化內涵。伴隨著這種深刻的人的變化,溫州先後建立了“中國鞋都博物館”和“中國鞋都技術學院”,這無疑大大提升了溫州作為“中國鞋都”的形象。紅色蜻蜓集團也不甘落後。為了發展鞋文化,他們投資654.38+02萬元,邀請民俗專家成立了“鞋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了《中國鞋文化》雜誌,在企業大堂舉辦了“中國鞋文化民俗展”,推出了國內獨壹無二的中國鞋文化辭典。“紅色蜻蜓”董事長錢金波告訴記者,有什麽樣的文化背景,就會有什麽樣的企業和員工,文化遲早會轉化為生產力。對“狼來了”的新認識具有強烈開拓創新意識的企業家們已經為中國入世後溫州鞋業如何融入國際市場做好了準備,許多企業在國外開設了專賣店或辦事處。“真皮鞋之王”康奈集團於1999開始在意大利鞋類雜誌和美國公交車上宣傳“康奈”鞋。去年,該集團成為英國世界上最著名的制鞋研發中心之壹的成員。2001年,他們在美國、法國、意大利開了9家專賣店,今年還準備在壹些國家再開20家。人們不是總說“狼”嗎?這反映了壹部分人的恐懼。對於已經準備好的康奈集團總裁鄭秀康,還有另外壹種解釋。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加入世貿組織後,圍墻已經拆掉了。有人說狼來了。我們該怎麽辦?”我認為國際貿易是平等的。不久前,來自意大利的兩個省鞋類代表團訪問了我們。他們的鞋業在萎縮,而我們成本低,質量高,價格低,款式變化快,在國外占領了壹部分市場。他們害怕我們進入,那我們只是壹只‘中國狼’!“能支撐溫州人信心的,是溫州的實力。據統計,2001年,全市鞋革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95億元,比上年增長4.3%;2001年,溫州海關出口鞋類產品總值4.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7%,年產值超億元的鞋革企業超過20家。壹批優勢明顯的外向型企業迅速崛起,溫州鞋革產品銷往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戀家”的溫州商人建立了遍布中國的溫州鞋營銷網絡,在意大利、巴西、美國、荷蘭、俄羅斯、越南建有6個華人商場,主要銷售溫州鞋等產品,形成了壹個世界性的網絡。在中國入世之際,溫州人的覺悟或許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